您所在位置: 首页 »政经»正文

围绕产业、城市、生态、民生等展开布局 泉州坚持高质量发展 落实赶超目标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8-10-08

坚持高质量发展 落实赶超目标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意见》解读

如何聚焦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更好地推动赶超战略在泉州落地见效?9月30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泉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意见》,重塑“泉州造”新价值、凸显中心市区“创新中心”、打造“两江一湾”城市核心圈、共建厦漳泉国家级城市群、构建山水田园城市等关键语句频频出现。

围绕产业、城市、生态、民生等方面展开布局,泉州在深入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方面,明确目标任务、鼓舞士气,力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记者 蔡紫旻

奋斗总目标

到2020年,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赶超目标,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传统、重化、高新“三大板块”成形成势,初步形成“1234”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全市GDP达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两江一湾”城市中心展示面规模持续扩大,“山水田园城市”初步建成,城市品质、能级和特色竞争力显著提升;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主要民生指标力争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板块"支撑行动

传统产业 重塑“泉州造”新价值

巩固扩大传统产业领先优势。重塑“泉州造”新价值,优化产业生态圈,推进龙头成长计划,实施消费品科技赋能计划,深化“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应用。

到2020年,以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纸业印刷为主的传统板块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12100亿元。

重化产业 突出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延伸拓展重化产业链条。石油化工产业突出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统筹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开发建设,支持联合石化、中化扩大产能,择优引入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企业。机械装备产业突出“智能创新”,大力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新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到2020年,重化板块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51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 2020年规上工业产值超4200亿元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LED、传感器等领域,全市域统筹招商配套项目、布局延伸全产业链条。建设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石墨烯、氧化、差别化纤维、高性能陶瓷、新型光电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到2020年,高新板块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4200亿元。

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

以制造消费文旅服务为主攻方向

加快形成以制造服务,消费服务、文旅服务为主攻方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

制造服务业突出加减并重,深化“生产基地+物流+互联网”,鼓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消费服务业突出增存并举,培育发展“新零售”,培育智慧养老、体育服务。

建设一批城市观景台

文旅服务业突出融合并驱,打造文旅品牌和文旅IP。构建“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间在生态连绵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古城全域旅游打造“一山、一城、一港”三大文旅品牌目的地;滨海休闲度假游实施“六大旅游产品”培育计划;优化“旅游+”生态圈,规划建设刺桐古港文旅综合体;拓展“4小时高铁旅游圈”和“晋江机场通达城市旅游端”。

以城市摄影师视角,结合自然景观、生态连绵带、标志性建筑发现和建设一批城市观景台。

创新能力突破行动

实施实体产业人才三大工程

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实施实体产业人才“领跑”、技术人才“支撑”、社会事业人才“保障”三大工程,推进人才分类改革、人才总量倍增、泉台人才交流合作等专项行动,力争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200万。

布局“环清源山”科创走廊

凸显中心市区的“创新中心”定位,大规模推进都市型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策划布局“环清源山”科创走廊,依托泉州软件园、华侨大学和丰泽、洛江高新企业群落等,盘活利用配套成熟片区周边的低效园区、闲置厂房,形成从北峰到西湖、城东、双阳的创新部落。建设“泉州创新创业广场”,打造全功能创业孵化生态圈。

高起点规划建设“泉州科技城”

探索市县区共建模式,加快集聚各类研究机构、中试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留学人员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打造开放性创新生态。

开展泉州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

制定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整合相邻相近、关联同质的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泉州开发区扩区发展,开展泉州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加快从“建设园区”向“经营园区”转变,探索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

打造农村“星创天地”平台

完善特色小镇培育发展机制,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循序渐进规划建设“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突出“城市众创、农村星创”,实施孵化器(众创空间)升级行动,打造农村“星创天地”平台,整合资源增强“创业伴侣”功能。

城市能级跃升行动

市县同步实现“一事项一标准”

实施营商环境“1+1+9+N”提升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服务自由裁量权”标准规范,市县同步实现“一事项一标准”,推行受审分离“一号一窗一网”改革。更多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让企业和百姓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完善“铁公海空”一体化集疏运体系

加快南北翼港区及泉州湾中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发展大型化专业化公用深水泊位,提升石湖、肖厝、围头湾码头配套设施和外贸运输能力,系统开发秀涂、斗尾、石井等作业区。完善“铁公海空”一体化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本地外贸货物“水水中转”集装箱运输,做大近洋集装箱航线和荒料石散杂货业务。

共建厦漳泉国家级城市群

全力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共建厦漳泉国家级城市群。完善交通网络,对标厦门开发建设南翼新城;推动泉州港口与厦门港口功能协同差异化发展,共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推进泉州晋江国际机场飞行区扩容改建,启动大港湾机场前期工作。扩大厦泉经济合作区思明园、湖里园和晋江(长汀)工业园区的合作质效。统筹布局“三南高科技产业带”。

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以古城撬动全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树立“我们的城市”的大泉州理念。延续“一湾、两翼、三带、多支点”城市格局,凝聚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发展共识,坚持走拥江向湾组团式发展路子。

下功夫修整古城,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并以古城撬动全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活样本。实施“一园、一区、一河、一街、一路、一厝、一站”七个一示范工程,构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多彩交通”,建成西街南片区慢行系统。

打造“两江一湾”城市核心圈

用大手笔建设新城,集中优势力量推进新城建设大战役,突出“联动两岸、做强中心、连接组团、贯通两翼”,打通通风廊道,分系统、分时序推进九个片区更新和两江入海口展示面建设,打造 “两江一湾”城市核心圈。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深化“城中村”“棚户区”“城中厂”改造提升和综合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若干个国际高端社区、“年轻人的潮生活空间”、新业态孵化区、都市型产业社区。

实施19个重点工作“三年行动”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9个重点工作“三年行动”,持续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到“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育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园区农业,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培育壮大渔港经济区,率先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

“生态+”优先行动

构建山水田园城市

实施“生态连绵带”建设行动,依托自然山水脉络,用绿道串起山林、水体、湿地、田园等自然资源,推进生态屏障区、生态廊道区、生态体验区建设,重点以“一环、一湾、十廊道”为骨架,加快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

制定“生态连绵带”规划技术“泉州标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县统筹协调机制和评价考核指标。深化晋江、洛阳江两岸景观环境整治,开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乡重要通道沿线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

民生福祉增进行动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推进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在泉高校更好更快发展。

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

打造更加公平惠及全民的健康泉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公立医院“暖心服务”三年行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以医联体为突破口,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病专科联盟;完善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分级诊疗体系。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快市、县医疗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至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5.86张。

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推广精准扶贫与双拥共建“闭合”模式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精准脱贫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细化帮扶措施,实施“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雨露计划”等特色帮扶,探索推广精准扶贫与双拥共建“闭合”模式。

接下来,泉州努力实现这些“小目标”

打造全国重要的民生消费品制造基地

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打造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石化产业基地

打造全国重要的轻工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打造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

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建设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建成数据强市、“云上泉州”

打造东南沿海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散杂货枢纽港

打造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样板

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打造福建省南部区域医疗中心

来 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