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泉郡英才»正文

清吴鲁六掌文衡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6

吴鲁(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福建晋江人。清末教育家、诗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状元及第,授翰林编修,是科举时代泉州最后一个状元。吴鲁高中状元后的20年间,担当三任学政,三任主考,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革除了科场积弊,为国家衡文取士,选拔良才做出卓越贡献,有“六掌文衡”之誉。清朝的学政称宗师或大宗师,是内阁派往各省主持科举考试及学务的大臣,正名为提督学政,通称学台,有崇高的地位。应试生员尊奉为恩师,甚至在其离任时都会为其树立一方德教碑,以示对老师的景仰。吴鲁在云南学政离任时,士绅举子就为其在林则徐去思碑侧立一方德教碑,安徽、吉林也都有吴鲁德教碑。

吴鲁在任期间,以振兴文教为施政目标,倾尽心血兴学育才。督学安徽太平府时,捐出俸禄5千金,倡导修复翠螺书院,并亲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励志上进;任吉林提学使时,捐俸5千金措办提督学政公署,随后又捐资1.6千金改建文庙。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设置要根据当地需要,云南之地应精通化学,以利于开发农矿资源。吴鲁主张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兼修博览,应该把中学作为通识教育,把西学作为专科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兼修或专修。


吴鲁是现代教育的先驱。1901至191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期间,吴鲁积极推进学制改革。1905年他在云南学政任上,上奏《请裁学政疏》,提出振兴学务四项措施:一是广泛筹措经费,普遍设立学堂;二是严格督促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是选拔委派精通学务的道府,认真考察;四是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并建议这四项措施应该都归督抚官吏管理,才能确保成效。1906年吴鲁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出任吉林省第一任提学使,在东北大举兴学,推行新学制,普及教育,兴办女子学校,大力培养人才,同时还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以促进教育改革。为开启民智,推行提高国民素质的现代理念,吴鲁身体力行,亲自编写适合新制的普及教材《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每日轮流到各校登堂演讲,唤起社会对国民教育的关注,受到当地绅民广泛称赞。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吴鲁认为对这些留学的莘莘学子,要加以重用。吴鲁因兴学育才成效卓著,而诰封为资政大夫。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吴鲁始终关心国家命运。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时,上《请迅调战将以临前敌书》,请旨迅调战将,写《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论》提出应因时变通,革故鼎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时,吴鲁在《请饬沿海水师互相联络以振全局疏》、《请饬统兵王大臣部勒义和团勇与官兵长短时间》、《代军务处大臣复马玉昆书》等奏疏中为抗战献计献策。但国家将亡,清廷却不思悔改,毫无振作,吴鲁满怀悲愁忧愤作《百哀诗》,揭露侵略者的残暴与凶横、清政府的腐朽与软弱。满怀一腔爱国之情,却无从施展,宣统三年(1911年)吴鲁辞职返乡,民国元年(1912年)病逝。史学界称《百哀诗》是“庚子信史”,既真实记载了晚清末年充满血泪的屈辱史,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代教育家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