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匠心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史俊贤:雕刻造物,更是营造精神
8月18日,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颁证大会在南京举行,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史俊贤参加了颁证仪式。
史俊贤:雕刻造物,更是营造精神
生长于泉州古城,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触摸现代艺术的脉动,他在两者的平衡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坐标。在近3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不断跳出舒适区,拓展思想的深度和题材的广度,致力探索新的艺术领域。
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木雕艺术家史俊贤。
艺术造化 卓尔不群
1972年3月,史俊贤出生于泉州一个教师世家。祖母善书法,母亲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工作,书香门第的文化熏染让他年幼时就表现出了对工艺美术的热爱与非凡的天赋。
他四岁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七岁就能在泉州东街摆摊卖自己写的楹联。他时常跟随母亲到工艺美术公司玩,接触了许多从事不同手工艺的匠人。与此同时,泉州古城中诸多的庙宇造像,老厝的雕梁画栋也都成了他最自然、最亲近的艺术范本,那些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美既滋养了他的艺术心性,又锻炼了他细致精致的审美品位。
自然而然地,史俊贤走上了艺术之路。199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被泉州多家从事出口工艺美术企业聘为设计总监。期间他创办了“史俊贤雕塑工作室”,为当地50多家树脂、陶瓷出口企业提供样品和产品设计研发服务。1996年,他创办了泉州恒阳礼品有限公司,把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动着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短短几年间就发展成为集雕塑、木雕、漆器、花画、陶瓷等工艺品设计研发和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工艺制品企业,在省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史俊贤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中国美术馆艺术创新、中央文化干部学院等高级研修班。史俊贤也十分关注西方近现代及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他曾经连续七年到欧洲游历学习,特别是学习意大利的古典建筑与现代艺术,接纳西方与当代的艺术思潮。
他表示,作为一名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雕刻艺人,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不只是受到了美院教育的结果,还源自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区域土壤中所孕育出的那种拼搏、果敢精神。
寄情于木 自然写真
“艺术的随性和偶然性,成就了不同的美。”史俊贤说,他的核心创作观念是“自然型”和“写真”。
这样的雕刻观念源自他的老师卢思立先生。卢思立是木雕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底,卢思立收史俊贤为关门弟子,将其毕生所学技艺悉数传授给了史俊贤。
卢思立“以减法代加法”的“自然型”雕刻观念让雕刻作品释放出鲜明的个性气息。史俊贤在卢思立身边“零距离”地学习和创作,不但领悟了创作技法,还吸收了许多艺术思想。这在他的作品《呐喊》中有突出的表现。《呐喊》充分利用香樟木天然的造型与肌理,对木材的自然形态不做任何人工裁切处理,只将雕刻的塑造重点放在人物激情爆发怒吼的那一刹那,气韵生动,令人震撼。
当然,基于深厚的美术功底和雕塑基础,史俊贤没有走传统木雕的路径,而是立志冲破传统的束缚,创新求变,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认为雕刻形象的逼真状态仅是创作的一种境界,雕刻者还应集聚雕刻媒材的形式肌理,融汇于形象所要传达的神韵,进而达到 “物中有我”的浑然一体。
2014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联合主办的国际大型木雕现场比赛中,以作品《出水芙蓉》一举夺得铜奖。当年,该奖项全球仅6人获奖,九位评委皆来自国外。《出水芙蓉》刻画了一位少女戏水出浴的形象,跣足立于莲蓬之上,似在翩翩起舞,衣物从水中而出的下垂与服帖感异常逼真。作品借物隐喻,形为少女,实为一支新荷,表达人与荷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
这件作品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也是史俊贤木雕创作特征的初步呈现,并逐步奠定了其独特的风格:从“形”的刻画开始,转向“意”的内涵表达。
精神对话 释放随性
走进史俊贤的艺术工作室,迎面的是作品《春秋》,只见一位士大夫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面庞瘦削,眉头蹙起,目光忧虑,一双布满纹理的手在胸前行礼。
这件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泉州市木雕界唯一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的作品。
不同于传统技艺的表现,《春秋》外立面的刀法苍劲朴拙,加上阴沉木的质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史俊贤在挖掘人物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上,以典型的人物形象作为符号,代表其所属的时代,从而更多地揭示那个时代所展现出来的特征。
以《春秋》为开端,他开启了历史题材系列。2017年,作品《颂》选入中国雕塑年鉴,《兵魂》《京剧》《思》等5件作品参加日本福冈美术馆“中日韩三国艺术家联展”并获收藏,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关注;2018年,作品《虔诚》《一代伟人》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9年,作品《魂》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鹤杯”金鼎奖。《魂》是反映秦代的作品《魂》,选取的是兵马俑形象,却一改兵马俑军姿雄壮的形象,而是刻画成舞剑的姿态,这是战士出征前的仪式,变形夸张的肢体语言,豪放恣意的态度,彰显了一个强权强军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