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聚焦泉州»正文

浓浓古早味欢喜过大年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3-01-13

明日是农历腊月廿三,明后天就是小年了,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了。

在闽南,过年的各种习俗别有一番“风味”。那些具有闽南古早味的习俗,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包含特殊的吉祥寓意,有着催人向上的积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习俗已然消失,但还是有许多仍在民间演绎、传承着。

年关将至,本期《最闽南》,就让我们在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泉州知名民俗专家廖榕光的介绍中,在浓浓古早味中,欢欢喜喜奔向新春佳节吧。

 

买甘蔗竖在大门后“竖年”

“竖年”

祈愿门户不倒家族兴旺

每年都回南安英都老家过年的小莹称,除夕当天,贴好春联之后,总会带孩子到街上买两根红皮甘蔗放在大门后, “奶奶说这叫‘竖年’,让甘蔗依靠大门,意为‘家门不倒,事事顺利’”。

不仅英都,现在泉州很多地方还保留这个习俗。就是在除夕夜必须置办两根甘蔗竖立在大门后,谓之“竖年”。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甘蔗必须带根带叶,完完整整。这两根甘蔗叫“守门甘蔗”,也叫“宰相甘蔗”。

“小时候曾问过奶奶,为什么要‘竖年’?奶奶说,‘竖年’了门就不会倒。” 廖榕光认为,延续了一两千年的传统民居建筑,门框、门扇用的材料都是木材,年月久了门框、门扇都会受腐蚀,需要维修。说“竖年”就能防止木门不倒,其中还有更深寓意,就是期望门户不倒、家族永世兴旺。

廖榕光解释,因为闽南语中,“蔗”与“佳”读音相似,由此把甘蔗放在门后,也有着“新年进入佳境”的说法。而大年初一,还要将这两根甘蔗切断摆盘上桌,成为让客人沾沾喜气的零嘴。

闽南过年门后放甘蔗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来源于福建沿海抗倭事迹。明朝,倭寇经常在闽南一带作乱,所以当地百姓一直备有刀枪。按照风俗,过年要图个吉利,是不能见刀枪的,人们便想出一个办法,即家家户户大门后放着两捆甘蔗,甘蔗里藏着刀枪。为了遮掩住刀枪,甘蔗要完好的,须留根留叶子,这样既见不到刀枪又可取甘蔗甘甜的彩头。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不过,现在有了些改变,由原来的两捆变成了两根。

 

“戏棚脚无捉人”

“戏棚脚无捉人”

对负债人的一种人性关怀

在闽南,正月初一这天是不能讨债的,所以很多人会赶在“年兜暝”(除夕夜)去讨账,所以这一天,负债的人日子最不好过。据廖榕光讲述,相传古时有位乐善好施的乡绅出于人文关怀,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了让一些未能在年前还债的贫苦人避免在除夕夜被追债,就请戏班子在村子里的寺庙前通宵演戏,并约定,负债的人确系无力还债,可以到这里看戏到天亮,债主不允许到戏台下讨债,就是所谓的“戏棚脚无捉人”(为讨债到戏台下引起纠纷会激起民愤)。这样的戏也被称为“避债戏”。

“这一习俗的积极意义不在于除夕夜不讨债就能免除债务,而在于对欠债人的人性关怀,表示年节还是要让人过的,欠债的事过了春节还可再协商。” 廖榕光解释道。

家住在涂门街关帝庙附近的李老先生回忆:旧时除夕夜,泉州城中常有戏班搭台唱戏。 每每夜幕降临后,戏班锣鼓响起,原本聚在家里围炉的人们,便会三五成群,结伴出门,入庙进香祈福,然后聚在临时搭起的戏台前看戏。台上好戏轮番上演,台下看客闲话家常,非常热闹。

廖榕光告诉记者,现在每年除夕夜,英都董山昭惠庙(俗呼董山宫)戏台还有演戏,也许和这个风俗有关。

烧过年畚

教育后代勤勉除却过往不如意

“烧土畚”是古时农民取得肥料的一种手段,按现代科学原理来讲就是“烟中取氮”。办法是将稻草和其他农作物的秸秆、草根以及各种杂草用和上田里的土堆成圆形状,点火燃烧,让其通过慢慢烟熏的方法把田土烧黑,成为肥料。

“以前过年,‘年兜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一堆土畚,称为‘烧过年畚’。” 廖榕光说,“这有两层意义:一是教育子孙要勤奋,过节不忘积肥;二是通过‘烧过年畚’,把住家周边的垃圾(如稻草、杂草、草根草皮、泥土)通通清理烧掉,这实际上也是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打扫环境卫生的行动。”也寓意告别上一年的种种不如意,寄望新年顺心如意。

 

辞旧迎新,大红灯笼高高挂

 

过年各种祭拜,盼新年顺风顺水。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

辞年

辞旧迎新 增进亲情

“辞年”是过年的重要环节。廖榕光讲述,在旧时闽南,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大门都贴上春联,大门口挂上新的“大门灯”(古式大厝雕花门台两边悬挂写着祖宗姓氏堂号的两个大灯笼),厅口挂上新的“天公灯”。中午即备饭菜给厅头供奉的祖先牌位上供,称为“辞年”。家长要率领全家大小给祖先上香、行礼。“家长拈香禀告祖先,大概是说又过一年了,这一年儿孙各有长进,祈求保佑再上层楼之意。其实这一礼仪的积极意义在于促使儿孙回顾一年来的成绩,激励来年继续努力上进。”

旧时“辞年”所用供品,是饭菜酒茶之类,不必用“三牲”大礼。即使像《红楼梦》里描写的皇亲国戚贾氏豪门,除夕祭祖先供的也是“饭菜汤点酒茶”(见《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焚化纸帛后燃放鞭炮,意味着与旧的一年告别。

如今,闽南仍有“辞年”这一习俗,所不同的是,现在的“辞年”未必全家大小都到齐,主要由家庭主妇准备。“这也是时代发展使然吧。”廖榕光叹道。

 

“过年饭”插春枝

捞春饭和长年菜

期盼年年有余

在古时,新旧交接点的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东京梦华录》)。年夜饭一般是以饭为主,但当晚的年夜饭不能全吃完,要留下一碗,以作为“隔年米”。家庭主妇在捞饭时,首先会备好一只大碗(或一个陶钵),先捞满满的一大碗(或一大钵),这是留着过年以后吃的,所以叫“春饭”,也称为“过年饭”,表示是这一年“春”(闽南语发音,剩余的意思)的,寓意“年年有余”。

“春饭”一般会放有团圆之意的鸡蛋、护囝护孙之意的九鬃芋、发财之意的糕粿、有吉祥之意的红橘、柿饼以及红枣,有沾金沾银的硬币或是红包,还要插上一枝“春花”(也称春枝),寓意“新春大吉”。“古时有钱的人家还要用红纸包一些银元或钞票放在‘春饭’上面,寓意有‘春(同上)钱过年’。这饭大多会供在大厅神龛上,次日(即正月初一)才取下来重新热了吃。”廖榕光说。

安海张大妈回忆道,以前家里穷,很少能吃上干饭。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起床,就赶紧把“过年饭”做成炒饭,留给长辈或是弟弟妹妹吃。“现在家里条件好,‘过年饭’都是直接用生米充当熟的白米饭,一直放到初四‘散正’才收起来。”

除此,除夕夜还有个习俗。“除夕夜吃的饭当然要有好菜,但蔬菜要切得长长的,叫‘长年菜’,寓意‘有长’,和‘有春’同样意思。”廖榕光说,闽南语的“长”有另一种意思,即“占便宜”“有富余”的意思。比如说,“汝卡长,我卡短”,就是“你占了便宜,我比较吃亏”之意。“有长”也可以解释“有得利”的意思。

“长年菜”主要的品种有最常见的冬季节令蔬菜芥菜,还有芹菜,“芹”和“勤”谐音,寓意勤奋。

 

春节期间甜碟中的古早味蜜饯

 

清朝《燕京岁时记》描绘分食枣糕与橘荔,赐压岁钱。

开正和贺正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廖榕光说,古时正月初一开大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开正”,然后给厅堂上的祖先牌位烧香点烛、供茶,谓之“给公妈贺正”。“贺正”的茶配主要有寓意喜庆的红枣、花生仁、冬瓜糖、寸枣、金橘、柿果。做法就是把这些甜点放在碟子上,俗称“甜碟”。给祖先“贺正”完之后,家庭的晚辈再给长辈敬茶、敬甜点,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用了晚辈敬的茶和甜点,接受晚辈的祝贺,则要对晚辈说一些勉励的话,如:今天你又长一岁了,更懂事了,要勤奋打拼、认真读书等,寄托对晚辈健康成长的良好愿望。

“以前大都是好几户人家聚族而居合住一栋祖厝,在大厅上给祖先‘贺正’后,再彼此互相‘贺正’,说一些‘恭喜新年’的吉利话,这实际上是一种‘团拜’形式,增加堂亲之间的感情。”廖榕光认为,正月初一这一天晚辈给长辈“贺正”的形式,对倡导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提倡。

时代在变,习俗不变,正是这些传统的年节习俗,让我们留住古早味,感受记忆温度,守住闽南根脉。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