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泉州九日山“莲花荼襟”石刻揭秘1600多年产茶史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05-17

在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莲花峰石亭寺西侧有一方摩崖石刻,上书“莲花荼襟”四个大字,并落有“太元丙子”四个纪年款小字。

 



“莲花荼襟”石刻,落款年代为“太元丙子”。

“莲花荼襟”可解为莲花峰茶园繁茂、如襟如带。太元丙子即晋代太元元年(376年),有1600余年的历史。这一方石刻比陆羽撰写的《茶经》早了400多年,比最早记有福建佳茗的五代毛文锡撰写的《茶谱》早了500多年。《福建省志·农业志》明确指出,福建产茶历史可上溯到东晋以前,证据就是“莲花荼襟”石刻。

据了解,丰州镇在晋代是晋安县(隶属于晋安郡)的县治,管辖莆田、泉州(包括尚未置县的安溪)、厦门、漳州四市地。 “莲花荼襟”石刻让包括茶乡安溪(当时尚未置县,也属晋安县管辖)的产茶历史追溯到东晋时期。

历史价值 福建最早记载茶的石刻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1995年编撰的《丰州镇志》记载,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隶建安郡,县治设在今丰州,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东安县改为晋安县,隶属晋安郡,县治仍在今丰州,仍管辖上述四地。

 



莲花峰上的茶对联

 



石亭寺外面立有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石碑

石亭寺所在的莲花峰位于丰州镇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峰峦耸峭,奇石矗立,宛如一朵八瓣莲花,远在西晋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即建有岩寺。近日,记者与丰州镇政府工作人员驱车前往石亭寺。一路上,蜿蜒的石阶两侧,茶树与相思树竞绿。两只表情传神的石狮回首对视,守护着莲花峰山门,两侧门柱书“西天紫竹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 未入山门就先从对联中品出茶香。

记者要寻找的“莲花荼襟”石刻就位于石亭寺后的山崖。石刻被一棵榕树覆盖,如盖了一顶帽子。有人说,其树石结合,像一位在睡觉的眯着眼的土地公。这方石刻标明的年代,比陆羽《茶经》问世早了400余年;比最早记有福建佳茗的五代毛文锡撰写的《茶谱》,也早了500多年。《福建省志·农业志》明确指出,“福建产茶历史可上溯到东晋以前,至今已有1600多年。最早记载,见于南安丰州镇九日山莲花峰上‘太元丙子’(376年)立的‘莲花荼襟’石刻。”到目前为止,福建还没有发现比“莲花荼襟”更早的记载有关茶的石刻,它被公认为最早的可见证福建植茶历史的记载文字。还有学者认为,该石刻甚至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有关茶叶的石刻,极其珍贵。

 



傅炳煌在翻阅《莲花峰志》

但令人深感惋惜的是,眼前这幅石刻不是古人的真迹。据丰州镇桃源村村民傅炳煌等人回忆,1956年前,在莲花峰一直留有“莲花荼襟”石刻,但是在1956年修建南安华侨中学炸石时被毁。傅炳煌小时候经常到那里玩耍,“那里原来有两块巨石,每块都长30多米,宽10多米,巨石后面有个石室,里面堆放着装骨灰的‘皇金瓮’,供奉着几尊佛像,石刻就在石室上方。”石刻被毁后仅留拓本,现在看到的石刻是根据拓本补镌的,距离原址约1公里路程。《莲花峰志》也不无遗憾地写道:“……石刻已不是原刻,知情者补刻之,留与后人考评。”

含义解读 茶园繁茂如襟如带

那么,“莲花荼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证明当地的植茶制茶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莲花荼襟”的“荼”字。唐代以前,是没有“茶”这个字的,对“茶”的称呼很多,“荼”字用得最多。《咬文嚼字》2020年第3期《识物寻踪》栏目曾详细解读了“荼”与“茶”的演化,“茶之始,其字为荼”,是宋人魏了翁《鹤山集·邛州先茶记》里的文字,意思是说,“荼”和“茶”是一对古今字,“荼”先于“茶”,“茶”的意思最早是用“荼”来表示的,“茶”是“荼”的后起本字。“茶”字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中。《开元文字音义》是一部字书(今已亡佚),编成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按辞书通常的滞后性说,则“茶”字在民间实际出现的时间恐怕还要早些,应该在盛唐甚至可能是初唐。

其次是“襟”字,“襟”,有“心怀、胸怀”之意。“襟带”指衣襟和腰带,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襟”,或用来比喻莲花峰周围古时茶园之广袤之绵连。“莲花荼襟”石刻,应该算是古人为莲花峰的茶园立碑。古人刻意立碑,说明当年莲花峰一带,并非荒芜之地,已培植有一定规模的茶园。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员洪少霖认为,“莲花荼襟”意为从莲花峰上向四周观望,山中茶园如襟如带,错落有致。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当地很早就开始植茶制茶呢?《莲花峰志》就记载,莲花峰自古至今生产名茶。有学者认为,西晋太康年间莲花峰建有岩寺,不过不是叫现在的“石亭寺”,而是叫“莲花岩寺”。当时就有僧人种茶。这并不奇怪,因为茶与寺院往往都有牵连,寺院里面的僧侣认为“喝茶”是消除烦闷、修禅养生的良好办法。还有学者认为,在东晋时期,当地就有隐士植茶制茶。“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这里的种茶历史非常悠久。”当地村民傅炳煌则告诉记者,“当地有个流传很久的传说,早在晋朝,莲花峰上最早发现的茶叶,是长在莲花石之上的,人爬不上去,要靠猴子去采摘。”

 



“岩缝茶香”石刻(洪少霖 摄)

 



“莲花茶怀古”石刻(洪少霖 摄)

此外,丰州留有许多官员、文人的足迹。从晋代延续到明清时期,不乏王十朋、高惠连、曾孝修(曾公亮之子)等名人墨宝。在莲花峰的27处石刻中,有多处提到“茶”,除了 “莲花荼襟”外,还有 “岩缝茶香”“莲花茶怀古”等。莲花峰周围有数十亩茶园,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业的生产情景。这些都足以说明当地种茶历史相当悠久,且经久不衰。

据了解,莲花峰雨水充沛,常有云雾缭绕,土地肥沃,又是酸性沙质土层。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种茶,能种出好茶。因此,一千多年来,莲花峰的茶园依然如故。

作者探究 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那么,“莲花荼襟”石刻是何人所刻?

 



“莲花岩”石刻与“莲花荼襟”石刻相距很近(洪少霖 摄)

泉州知名文史专家刘志成曾认为“莲花荼襟”石刻是僧人明惠所刻。因为,在现有的“莲花荼襟”石刻巨石下,还有一块“莲花岩”石刻,共有8个字,右边刻着一字“晋”,中间刻着“莲花岩”三字,左侧则刻着“僧明惠刊”。“晋”和“莲花岩”均是篆体,“僧明惠刊”为楷书。因“莲花岩”石刻上有一“晋”字,且与“莲花荼襟”石刻相距非常近,所以,他推测,两块石刻很可能都是僧人明惠刻写,“晋”则代表了该僧人所处的朝代。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认为,明惠应是唐朝的僧人,不是“莲花荼襟”的刻写者。唐代的诗人秦系在明惠禅师僧房题写的诗作《答明惠上人房》:“檐前朝暮雨添花,八十真僧饭一麻。入定几时将出定,不知巢燕污袈裟。”表达了诗人对明惠潜心佛学、淡泊名利的赞扬。时明惠已80岁。诗人秦系隐居南安丰州九日山西峰的时间是在唐建中初至元和元年(780—806年)间,而从秦系所处的年代可推出明惠大概生活在唐中期,所以“莲花岩”石刻应是唐中期的作品。既然明惠不是晋代人,而“莲花荼襟”时刻的雕刻年代又在晋代太元元年(376年),自然就推翻了“莲花荼襟”是“晋代僧人”明惠刻写的说法。

“莲花荼襟”何人留笔至今依然是未知数。有人说,这是当时茶农的作品。权当如斯,那茶农或是乡村一位有文化有历史观的人士。晋代“永嘉之乱”,大量汉人南渡,有的家族择居晋安郡(南安古称)丰州城一带,并在重建家园时上山开垦种茶,其中定然不乏识字者,刻写“莲花荼襟”的或是他们中的某位雅士吧。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