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聚焦泉州»正文

泉州三明从“山水相依”到“骨肉相连”的时代叙事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5-05-06

 



 泉州安溪与三明大田在茶产业上密切协作,打造美人茶文创园。(三明大田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泉州市与三明市共建高端装备产业园,已落地泉籍企业24家,15家已投产。(三明三元区发改局、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举办泉明山海协作三明农特产品品鉴会活动 (三明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从“山水相依”到“骨肉相连”,泉州与三明的山海协作正在创造独特的“福建样本”。

2024年,山与海的叙事打开新局: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山海协作实施方案、234个协作项目全面铺开、全省山海协作年度考评拿下第一。

2025年,山与海的故事更添新意:产业园里,泉三高端装备智能车间械臂飞舞;瑞云山下,乡村振兴示范带不断延绵。这场始于情谊和责任的携手,在争优、争先、争效的火热氛围中,正结出山海协作升级版的累累硕果。

□融媒体记者 林书修 黄伟毅 庄丹丹 林绿波

双城协奏曲

20多年紧密牵手 234个协作项目激活山海能量

问海借力,向山聚力。两地政策利好叠加、特色资源凸显、产业基础扎实,协作恰逢其时、发展未来可期——这是山的呼唤。

既是邻居,又是亲戚。两地牢记重要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山区与沿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这是海的回音。

早在2004年,泉州与三明就结为山海协作区对口帮扶对子,20多年来,两地成长为省内经济协作最紧密的地区之一。

走进新时代,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泉州与三明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两地迎来了山海携手并进的全新篇章。去年2月,泉州与三明联合印发山海协作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两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文、生态、交通等领域深度互融,努力为全国、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将协作愿景和目标提升到新的高度。

去年2月28日,三明市党政代表团来泉考察交流,在工作座谈会上,两地党政负责同志围绕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就关联度较高的方向和领域,具体部署协作工作。8个月后,泉州市党政代表团赴三明市,召开新时代山海协作党政联席会议,举行项目签约活动,两地13个总投资46亿元的项目顺利签约,涵盖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小吃等丰富产业。

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宽。密集的互访交流,已内化为两地完善沟通机制和深化情谊的常态。截至去年底,两地高频次多层次开展互访交流,累计达260余批次。

——“手牵手”跑出“加速度”。两地14对市直部门建立专项合作机制,不止于市里层面,8个结对县(市、区)还携手执笔,分别印发山海协作实施方案和重点工作安排,将协作蓝图细化成可触摸的“施工图”。38对乡镇街道结成“亲家”,24份乡镇街道合作协议的签订,让党建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协作、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合作种子在基层土壤里破土发芽。

——“真金白银”夯实协作根基。2024年,泉州全市统筹专项资金全额拨付至三明市市县两级。此外,泉州还制定支持扩大闽宁协作和新时代山海协作消费帮扶措施,持续扩大特色农副产品市场销售,让深山好物插上翅膀飞向沿海餐桌。

不断更新的项目储备库,见证着协作发展的澎湃动力。今年以来,两地新增协作项目87个、总投资163.2亿元、已开工36个,协作项目累计达到234个,总投资409亿元,已投产33个,已开工项目114个,总体开工率达到62.8%。纳入全省第一批山海协作项目清单32个,总投资170.1亿元,居全省第一;30个项目已开工,开工率93.75%,高于省定80%的年度任务。

设施互通架起山海协作“连心桥”。泉南、沙厦高速改扩建项目已建成通车,两地正协同推进安溪至大田高速泉州段建设,已完成年度投资5亿元,控制性桥隧工程全面动工建设;推动完善泉州与三明山海间公路网络,实现“邻县高速通”“乡镇便捷通高速”。

飞地经济学

24家企业年产值40亿元  63.7亿元资本撬动5倍亩均效益

“项目去年签约,年底已实现投产,现已落地微纳加工装备、半导体专用装备等项目,拥有海丝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汇鑫路2个研发基地。”去年以来,位于洛江区的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泉州创新中心发展态势良好,让创新中心负责人信心满满。

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泉州创新中心是泉州、三明两地探索“科创飞地”合作的生动实践。位于三明的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于去年在泉州布局建设创新中心。落地一年,中心借助泉州的“引智”优势,成功打造4个科技产业团队,让智力成果惠及泉州和三明,更大程度助力两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项目1万多平方米的基地顺利投用,3个科创项目获得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平台资金支持。

“山海协作”迭代升级,“产业飞地”在两地山海共赢的新征程上持续走深走实。

立夏时节,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去年11月以来,新增2个投产项目;全年完成净水厂、生活配套服务区建设等项目9个、总投资2.85亿元。

目前,在这个规划面积约6500亩的园区里,已有24家泉州企业签约入驻,用地1200亩,投资达63.7亿元,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总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撬动5倍亩均效益。以来自泉州的恒利达(福建)重工发展有限公司二期项目为例,预计建成达产后年生产机械配件5万多吨、履带总成10万多条,为当地带来300余个就业岗位。

以“飞地”赋能产业共融共建,山的资源禀赋与海的开放优势,让泉州和三明在产业上实现更深的融合和优势互补。

今年4月,“专利引领智造·创新赋能未来”知识产权赋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活动在泉州举办。截至目前,泉州、三明两地举办山海协作产业对接交流会、机械装备专场推介会、沙县小吃全产业链招商等系列活动21场次,泉州1000余位企业、商会和社会组织代表参与,达成10多个合作意向,总投资16.4亿元。其中,3家泉州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签约入驻大田县铸造产业园,泉州闽台融合火山农产品基地签约入驻明溪县。在推动两地茶产业合作方面,大田县美人茶等产品纳入泉州八马、日春、华祥苑等头部茶业企业采购、销售渠道。此外,泉州水务集团与三明市数据集团开展水利智能化、海丝卫星数据开发等方面合作。

民生新乐章

200多所学校结对共建  卫健系统与8县联动协作

风起海丝,浸润绿都。在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领域,两地在教育、医疗、人才、生态等维度携手共建,奏响山海交融“新乐章”。

去年10月,泉州丰泽区与三明建宁县举行教育系统新时代山海合作签约,通过加强教育部门对口交流合作,全面激发革命老区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争取到2027年,使建宁县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教育资源共享、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场跨越山海的“知识迁徙”,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再受限于地理坐标。截至目前,泉州已有8个教育行政部门、95所学校与三明对应的8个教育行政部门、107所学校建立结对共建关系。两地教育系统的交流日益深化:泉州名师、专家教授到三明讲学,对口合作学校交流互访学习109次;三明选派775名教师来泉研修培训、139人次来泉结对学校跟岗学习。此外,两地党校开展异地培训现场教学活动、共2330人参加,今年4月,三明市人社局组织本地8家优质企业赴泉州参加2025年送岗留才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不止教育,泉州卫健系统已和三明宁化等8个县开展协作,通过互邀参加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搭建两地医疗合作的多元桥梁。去年9月,两地妇幼保健院举行山海合作签约仪式,泉州市妇幼保健院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加强医院的双向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贯通,重点支持三明市妇幼保健院专科发展,助力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类似的医疗合作已成常态,早在2020年,安溪县与大田县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后,先后选派4名医疗专技人才到大田县总医院开展帮扶活动;三明市第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将乐、清流县总医院选派17名业务骨干在泉州结对医院跟岗培训。

教育与医疗领域的合作,蕴藏着提升民生福祉的“大爱”,而在更深更广的维度里,泉州与三明正书写山海之间“万物共享”的新篇章。三明11名党政干部来泉挂职,深度感知泉州的发展活力;泉企应邀参加三明10场山海协作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近千人;晋江择优选派的3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去年10月至12月驻扎在三明尤溪县开展技术交流和帮扶活动……以优质人才的双向交流,实现两地政务、产业的深度协同,让先进经验、技术优势、人才势能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旅交响诗

20条精品线路串起348万游客  “山海CP”点燃消费热潮

山海携手,文旅同兴。两地在文旅领域的合作“诚意十足”——客源互送、线路互联、信息互通的“三互”模式,让文旅资源实现全方位的畅通和共享。

去年12月,泉州举办“山海相邻,文旅同行”三明文旅康养产品招商推介会,三明的文旅部门、旅游协会、文旅企业向泉州市民深度推介文旅产品,感受“好山好水好风情,数一数二数三明”的绿都景致。推介会上,两地旅游协会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整合资源、联合营销、市场推广、资源置换、人才培养等五方面拓展协作。

在康养游、生态游、文化游等业态兴起的当下,泉州与三明充分交流彼此的生态资源、文化禀赋,形成“1+1>2”的发展效果。如,建立职工疗休养山海协作机制,推动职工疗休养客源互送;两地艺术馆、博物馆、歌舞剧院分别签订合作协议……这种坦率、直接且深入的合作模式,使得两地有效消除了地理上的距离,让“常来常往”成为文旅市场的靓丽风景线。两地联合推出20条精品文旅线路,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泉州有348万人次游客前往三明旅游观光。

两地之间,是“兄弟情谊”般的交心之义;对外推介,则是“其利断金”的同行之举。去年以来,围绕“山海经·闽西南”等主题,泉州与三明先后在福州、温州等9个城市开展“山海闽西南”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形成抱团发展的好态势。

开放市场的边界,不局限于文旅,泉州以开放包容的市场业态,诚邀三明优品来泉共享商机。机制方面,泉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扩大闽宁协作和新时代山海协作消费帮扶的函》,提出建立健全消费帮扶长效机制,确定消费帮扶7条措施。平台方面,泉州市供销社与三明市供销社联合在丰泽区成立“山海协作—三明供销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通过搭建供销平台、展销三明名特优农产品的方式,促进“明货出山”、山海交融互换。据悉,该中心已上架123款三明农特产品,沙县拌面、建宁莲子、宁化薏米等产品入驻泉州国资阳光集中采购平台。去年11月,三明农特产品品鉴会在泉州举行,展出三明市供销投资集团牵头各县(市、区)供销社提供的100余款农特产品,对当地自然优势及20余款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和小吃进行详细推介,一系列三明农特产品进机关、进食堂、进市民家庭。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