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泉山晋水»正文

晋江和九日山的由来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4

在秦皇汉武轰轰烈烈的时代,福建还是一片蛮荒。一直到晋朝,泉州的山河大地,才有了后世响亮的名字。

汉武帝灭闽越国后直到三国东吴于建安元年(196年)重新开始对福建的开发,福建的经济文化停滞近30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拆分建安郡侯官县地设置东安县,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县治在今南安丰州。这是泉州本地最早设置的县治。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分建安郡设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仍然在今丰州。

按照传统的说法,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因为战乱,中原士族南渡入闽,到泉州后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他们将南安江改称为晋江。自此,泉州的母亲河在历史上开始称为晋江。晋江发源于戴云山脉东南坡,中上游有东溪和西溪两大支流,东溪发源于永春县呈祥乡云路村,西溪发源于安溪县桃舟乡桃舟村,两溪汇于南安市丰州镇英兜村前的双溪口。双溪口以下江段,地理上始称晋江。晋江干流从双溪口继续奔流29公里后注入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泉州港。因为天文地理因素,海潮潮汐每天推动江潮上涨可达双溪口,这样的地理优势为泉州很早就开始进行海上交通贸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一时期,江边上一座并不高大巍峨的小山也被定下了名字——九日山。据《泉州府志·九日山志》称:“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因名。自晋以来,缙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多登憩焉。”又载:“或云有道人言:‘吾自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因名。”现在普遍认为,晋人在重九的时候登高,北望家山,俯察江流,寄托乡思,久而久之将该山叫作九日山的说法应该更靠谱。


一直到唐久视元年(700年),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心才转移到了今泉州鲤城,设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州衙前开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这座城墙被后世称为唐城。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泉州城的建制从此开始。

也就是说,泉州历史的前400余年,其经济、行政、文化中心都在丰州。九日山与晋江之间的狭长地带为丰州的建立、发展,为闽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泉州历史文化源自中原,定居之所最初就在晋江之畔、九日山麓。在那时候,晋江流经九日山后一直到入海口,两岸有的地方是海滩,有的地方是洼地、沼泽地,还不具备完善的居住条件。于是,一代代的泉州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对他们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渐渐地才有了泉州城周围大片的农田、村镇和城市。

泉州何时开始与海外交通?从国内外各种研究结果来看,完全可以大胆地推测,泉州的航海史可能始于秦汉甚至更早。但是,目前能确切从史料推断的是始于南朝。我们知道南朝时有个叫拘那罗陀的和尚,他从广州乘海船到了丰州的九日山,并在此地翻译佛经,后来又从这里乘船他往。唐朝的时候,泉州就开启了海上的航线。晋江原来有条支流叫黄龙江,在九日山东南麓出晋江北岸绕了一个“∪”型大弯过潘山后再注入晋江。这个大湾汊所围起来的这片地方现在是村庄良田,而当年却都是沼泽洼地,更早之前就是海滩甚至就是海面。这里当年是晋江上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九日山下现犹存古码头和近代造船厂遗址。航海需要造船,当年泉州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工艺尤其先进。木材从哪里来?晋江上游多山地,盛产木材,树木砍伐下来,可以直接放排到此。另有山区出产的货物,既可走水路也可以走陆路到此装船或换驳船转运到沿海的海船上。进口货物则反其道而行之。有货物流就有资金流、人流。泉州人就是沿着这条水路、陆路走出来、走出去,将泉州的海洋精神,延伸得更远更远。

唐代以前,关于福建的史料很少,关于闽南地区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闽南人喜欢说自己祖先是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但是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永嘉之乱时中原人口南迁,也不是一口气就走到了福建。实际上,当时入闽的大多是底层士兵或流民,偶尔夹杂少量的士族或文化人,因此迁入的人口中真正有文化的不多。从西晋到唐初虽然较长一个时期北方不断有人口迁入,但是整个闽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乏善可陈。从隋代开创科举制度始,180年内泉州竟没有一人参加过进士考试。

一直到了唐建中、贞元间,一个叫欧阳詹的泉州人突然文词大振,声腾江淮,达于京师,并于贞元八年(792年)登上“龙虎榜”进士第二名,位居大文豪韩愈之前。欧阳詹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除了他自己的刻苦和天赋等因素,京城及文化发达地区入闽的官员、文人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先后任泉州刺史的薛播、席相以及福建观察使常衮等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长期隐居在九日山的秦系和姜公辅。秦系是中唐的著名诗人,《全唐诗》录有其诗一卷。秦系先在剡溪避官隐居20余年,后又隐于九日山20余年。和秦系同时的唐宰相姜公辅被贬为泉州别驾,登临九日山时遇秦系,两人交谈来往十分投契。于是姜公辅也在九日山上筑室隐居13年。后来姜公辅去世,第二年秦系离开九日山。虽然有关二人对泉州文化发展的推动起直接作用的记录极少,但是,两人对泉州后代士人和官员的影响却很大。后人为秦、姜修祠(二贤祠,此后还建有三贤祠、四贤祠,是在二贤祠的基础上增加了欧阳詹和韩偓)、立碑、咏诗以资纪念。九日山上至今存留有多处与秦系和姜公辅相关的古迹,标志着他俩的事迹、思想、节操虽历经朝代更替,但是在泉州文化界的影响却不曾损灭。九日山下,晋水之泮,泉州文脉自此而起。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