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泉山晋水»正文

刺桐花开刺桐城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4

刺桐花,泉州的市花。历史上的泉州又叫刺桐城,泉州港又叫刺桐港。刺桐城和刺桐港曾经是全世界最为著名的城市和港口。1000多年来,刺桐花一直和泉州紧紧联系在一起。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在农耕社会,物候是人们判断农事的重要手段。据说,刺桐花有一个颇为神奇的特性:刺桐树如果先萌芽后开花,当年粮食就丰收;如果先开花后发芽则歉收。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开放的日期就是古时候泉州人判断年岁丰歉的一个方法。

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刺桐城始于五代,真正让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辉煌历史得从五代开始说起。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兵祸连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因为战乱兵燹,生产凋敝、人民流离失所。在河南光州固始县有个叫王潮的,任固始县县佐,在当地有些资财和名声。王潮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王审邽,一个叫王审知。这三人都是才勇兼备,闻名乡邑,人称“三龙”。王潮三兄弟跟随安徽寿州王绪的武装一路南下到了漳州。在漳州时,王潮成为这支武装的首领,先后收服了泉州、福州以及汀州、建州,实现了福建全境统一。于是,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自此王潮军阀政权的合法性得到朝廷的认可。王潮在治理地方政治经济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对外和相邻的割据政权交好,对内慎重厘定税负,促进生产。王潮主政11年,建邦启土,安境保民,为稳定福建局势,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死,他弟弟王审知继续主政福建。

王审知(860年~925年)治闽,更是勋劳卓显,因而得到世世代代的歌颂。政治上,王审知尊奉中央政权,维护统一。当时各地军阀纷争,而福建境内民富兵强,王审知周围的人纷纷劝他称帝。但是他坚决不称帝,始终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原则。王审知在政治上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央政权,不管是唐王朝还是后来的后梁王朝政权。在辖区内,他实行“睦邻保境,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治方略,整顿吏治,广纳贤才,重视和鼓励发展生产,百姓免受繁役苛赋之苦。军事上,他注重巩固边疆海防,从未对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使福建避免了战乱的灾祸。在他当政的30余年里,正值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而福建境内却是一片升平景象,成为全国最为安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地区。

王审邽是王审知的仲兄,当时担任泉州刺史、检校司徒。王审邽是个喜儒术、善吏治的官员,并且器宇宏宽,仁厚爱民。他实行了很多惠民政策:流民还乡者借给牛犁,帮修庐舍,助其安居乐业;修桥筑路,方便行旅;惠农惠工,奖励生产;兴办义学,授业童蒙;革新制度,移风易俗。王审邽派遣他的儿子王延彬设立“招贤院”(址在今日泉州潘山),接纳中原各地避乱的知识分子,以礼相待,或委以重任,或聘为幕僚,或使以执教。杨承休、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这些李唐朝廷官员、一代名士,在李唐灭亡前后先后举家归闽,皆受到礼遇和重用。这些知识分子因而心怀感激,悉心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成为王审邽父子治政兴业的智囊团。而王延彬也不是等闲之辈,据说他经营的船队,从来不发生事故,没有不赚钱的,人称“招宝侍郎”。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相继任泉州刺史,前后长达44年间,泉州地区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接替王氏集团掌管泉州军政大权的是留从效。留从效是永春人,出身寒微,知民疾苦。他治理泉州17年,时时以克勤克俭、爱民养民为重。留从效勤俭到什么程度呢?他将公服放在中门的侧室,平时穿一身布衣,只有外出和处理公务时才换上公服。留从效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种地,召游民兴修水利围垦海滩,泉郡因此常“仓满岁丰”。他注重发展手工业,特别是用于对外贸易的陶瓷、冶炼业和丝织业等,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提高。留从效很重视教育,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取明经、进士,谓之“秋堂”。后晋开运三年(946年),留从效在泉州扩建新城,城高1丈8尺,周长20里,是原有城墙的7倍,环城种上了刺桐树。从此,泉州有了刺桐城的雅称。留从效十分重视海外交通贸易,令人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蠲除各种苛捐杂税,允许自由贸易。当时,从泉州运往东南亚、阿拉伯和非洲东部等地的货物有陶瓷器、铜铁器等手工业品,从海外运回的有象牙、犀角、玳瑁、明珠、浮香、樟脑等货物。泉州城内货物充盈,商业繁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


留从效之后的主政者是陈洪进。陈洪进治理泉州时,在海上贸易方面有更大的发展。据说,他多次向朝廷进贡多达数千担的乳香和象牙。在他治下,泉州出现了许多拥有家产百万贯的家族,他们的财富主要来源于海上贸易。《太平寰宇记》所记载泉州的物产名单上包括了许多外国和海上贸易商品。这些记载说明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陈洪进的另一个贡献是,当宋太宗赵匡胤准备统一全国之际,陈洪进主动纳贡归顺,新旧政权交替的关头让地方百姓免于兵戎之苦,保持安定和生产发展。陈洪进还留下了一个地名叫“陈埭”。泉州南郊原来是一片荒芜的海埭。陈洪进派遣家丁配合当地百姓对这片海滩进行开垦,筑起一条长达三里的围堰,蓄洪排碱,围垦成方圆几十里的一片良田。沧海桑田,不曾想在1000多年以后,这里竟成为闻名世界的晋江“鞋都”的中心!

五代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当时,福建属偏隅之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在王氏家族以及留从效、陈洪进先后主政泉州期间,闽南地区经历了从自给自足、剩余甚微的农业经济向充满活力、资本集中的商品经济过渡期。这段时期,泉州大兴水利、开垦良田,改变了泉州沿海沿江泽国的面貌,兴建了冶炼铁金属的冶炼厂,兴办了铸币场,扩大了中心城镇的范围,提升了造船业的水平,开拓新的海上贸易渠道,外国人来泉数量逐渐增多。在文化上,许多文人名士从中原来到泉州,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带到泉州乃至八闽,迅速传播,促进了福建及闽南文化的发展。据统计,泉州招贤院的文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被收入《全唐诗》及其他诗集的即达340余首。至此,尚文之风在泉州蔚然形成,“童蒙诱掖,学校兴举”,泉州因此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一流大港。论其功,应始于五代。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