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泉郡英才»正文

惊世骇俗李卓吾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6

李贽(1527年~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本来也是一个儒者,但他并不盲从,对儒教从开始大胆质疑,到后来对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的无情批判,都表现出他彻底的叛逆精神。

李贽思想的核心,就是提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对事事以孔子的教条作为是非标准,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严加痛斥与抨击。在反对旧的纲常伦理方面,李贽也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他是思想的先行者,也是一个身体力行者。在泉州就流传着他劝儿媳改嫁的故事,至今被当作美谈。


李贽61岁时,在湖北麻城隐居著书。因为夫人身体不好,要回故乡休养,他就让女儿女婿送夫人回故乡泉州,身边只留下儿子、儿媳和孙子。儿子叫李贵,是李贽弟弟的儿子过继给他的。李贽十分疼爱,视若己出。不料天降横祸,就在夫人走后不久,李贵溺水而死。李贽老泪纵横,十分悲痛,挥笔写下三首《哭贵儿》的悼诗,“痛恨此潭水”,“水深能杀人”。他还在诗中写道“汝妇当更嫁”,希望年轻的儿媳改嫁,开始新的生活。因此,儿子亡故百日之后,他就关心儿媳改嫁的事了。

一天,媳妇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他便叫媳妇坐下来,慈爱地对她说:“贤媳,你还年轻,应该再找个人家。贵儿已死,不能复生,不要耽误你的青春。”“不!”儿媳含泪答道,“您待我比亲生女儿还亲,如今婆婆不在身边,我要侍候您老人家到百年;我要守着四官长大成人。”“贤媳,四官随我或随你都行,你不用担心。我年纪是大了,但有好多朋友,大家会关心我的。”李贽指着窗外的篱笆,“你看,这条青藤,攀着篱笆生长,开着喇叭花。昨夜一场风雨,把篱笆刮倒在地,青藤失去了依靠,只能在地上爬着生长,多艰难!应当再给它架起篱笆,它才有新的依靠。贤媳你就像那条青藤,需要找个依靠啊!”他见儿媳不吭声,又讲起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鼓励儿媳不要迂腐守节,放弃自己的幸福。儿媳听了,热泪盈眶。心想:世上的公公都要儿媳守节,只有我的公公劝我改嫁,老人家多么通情达理啊!李贽又说:“每天到我这里听讲学的人很多,你好好地留神,哪个后生勤劳诚实,有志气,只要还没娶亲,你看上他,他也喜欢你,你便向我说一声,我会成全你。或者你喜欢回泉州老家后再改嫁也行。由你自己决定,为父绝不会为难你。”

后来,李贽得知儿媳看上一个前来听讲学的青年渔民。那个渔民是个单身汉,心地善良,捕的鱼多了总要分给乡亲们;又勤奋好学,常常来听李贽讲学。年轻人看到李贽的守寡儿媳贤惠、朴实,心里也很喜欢。李贽很高兴,正想为他们操办,不料女婿带来了不幸的消息:李夫人过世了。李贽悲伤过度,大病了一场。他带病写了《哭黄宜人》诗六首,纪念夫人。这时,媳妇怎忍心离开孤苦伶仃的老人呢?她决心不再嫁人,要好好照顾年迈的公公。

过了一段时间,李贽发现儿媳有意避开那个青年渔民,便觉得很纳闷。但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对儿媳说:“你不用再为我的生活操心了。你有了中意的人,我替你们高兴啊!”他又让人把那个青年渔民找来,诚恳地说:“你们俩都不要再等了,赶快成亲吧!”在李贽的极力坚持下,他的儿媳终于和青年渔民结成了夫妻,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李贽劝儿媳改嫁是用行动对传统道学家所宣扬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进行否定,也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公开挑战。他一生追求真理,敢于向传统的道德文化进行大胆挑战,对假道学进行无情批判。他这种彻底的叛逆精神,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多次遭到封建卫道者的诬陷和迫害,于是他愤而辞官隐居。他晚年隐居在湖北麻城龙潭畔芝佛院,仍然坚持讲学、著述,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他的论战对手耿定向却与地方官勾结,不断骚扰李贽所隐居的佛院。这一年农历四月,李贽病后初愈。有一天,他想到室外散散心,便信步走到寺门外,看到小塔、浮桥在雨后的翠竹绿树掩映下,不由得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泉州,那里有巍巍凌霄的东西塔,有跨海长虹洛阳桥……李贽触景生情,感叹人生,心想为人就要光明磊落,做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就像故乡的东西塔和洛阳桥一样。于是他便转身回屋,铺纸研墨,提笔作画。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画得一手好画。

正在这时,长老领着一个牧童走进来。小牧童气喘吁吁,双手捧着一颗桃子,对李贽说:“先生,爹看到一伙鬼头鬼脑的人朝这里走来,赶快摘下这颗桃子,叫我跑步送来给你。”长老听了这话,急忙说:“李老,看来情况危急,分明是叫你快‘逃’啊!”说话间,又有几个和尚走进来,焦急地对李贽说 :“李老,你快从后门出去躲躲吧!耿司寇雇来的一帮无赖已经快进山门了。”“让他们来吧!”李贽一面回答,一面继续作画。不一会儿,随着一阵闹哄哄的嚷叫声,七八个凶神恶煞的家伙从门外闯进来喊道:“李卓吾在吗?”“在!”李贽高声地回答。那几个家伙见年近古稀的老人正在从容地挥笔作画,先是一阵惊奇,慢慢地一个个都被李贽的画吸引住了。如火如荼的刺桐花中,凌空耸立着东西两座塔,塔后的背景呈现一座横跨烟霞碧波之上的洛阳桥。整个画面清新雄伟,气势磅礴!长老捏了一把汗,李贽却像没事人似的,从桌上拿起那颗桃子,咬了一口,又在画的左上角题上“塔桥图”三字,然后问道:“你们要找我李卓吾吗?”这几个人见李贽从容作画,毫不畏惧,反倒有些心虚。这时在他们眼里,李贽站在那里就像高耸的东西塔一样,有一股凛然正气,当下愣在那里,没有出声。“你们怎么都不作声呢?”李贽又在“塔桥图”’的右边添上一行小字:“立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末了落款“李卓吾”,这才转身问道。这伙人见李贽画完转过头来,为首的那人才搭讪道:“李老先生,我们是耿大司寇和史巡道叫来看望看望您的。说实在的,我们也不知道你老人家有什么错,我们是不得不来走一遭。”李贽平静地说:“你们回去,把我写在画上的这两句话告诉他们,就说我李卓吾在等他们!”这几个人气势汹汹而来,却灰溜溜而去。他们把李贽在画《塔桥图》和画上的题词一一禀告司寇耿定向和史巡道。两人相对摇头,无可奈何地叹气道:“这老秃翁作画明志,分明是不屈服啊!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还能有什么法子呢?”这个故事体现了李贽不畏权势、至死不屈的精神。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在首辅大臣沈一贯的授意下给神宗皇帝上书,攻击李贽的思想为异端邪说,蛊惑民众,扰乱社会。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在狱中写下绝命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然后叫侍者为他剃发,借机夺其剃刀割喉自刎,两日后气绝身亡,享年76岁。为坚持真理,他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人可死,书可焚,但他的思想却永存。李贽对儒教的批判,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人尊崇、感念李贽,就把他的《塔桥图》的题词变成了俗语,“立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成了泉州人尊奉的做人的标准:人活着应该顶天立地,光明磊落。随着泉州移民大量移居台湾、南洋,这句俗语也广为流传。李贽按照自己的精神品格赋予了东西塔特有的人格魅力,他也与东西塔一样永远屹立于人们的心中。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