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清音郎君唱
在泉州历史最为悠久、传播最广的艺术,非南音莫属。也许你对“南音”这个称呼有些陌生,因为在父辈的口中,念念不忘的是“弦管”、“南曲”、“南管”、“郎君唱”。2009年,南音(泉州弦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又叫“郎君唱”,因为“郎君”是南音人世代祭拜的祖师爷。这位“郎君”是谁?这要从遥远的五代十国时期说起。后蜀最后一个君主叫作孟昶,非常喜爱音乐艺术、具有很高文化素养。后蜀是一个小国,国力比较弱,最终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国君孟昶和那些后宫的妃嫔成为阶下囚,被赵匡胤的军队押解到京城里。这个国君最宠爱的夫人叫花蕊夫人,赵匡胤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将其纳为自己的妾。孟昶被押解到京城7天后便遇害,花蕊夫人内心哀痛,只能将夫君的画像挂在墙上烧香祭拜,表示她的悼念之情。没想到祭拜时,恰被赵匡胤所见。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墙上这张像叫作张仙,跪拜神像是在祈求多子多福。”这才逃过一劫。后蜀的后宫妃嫔和宫廷乐师被押解到京城为宋朝帝王饮筵歌吹弹唱。他们一面忍辱偷生,一面学着花蕊夫人那样祭拜画中的“张仙”,隐晦地表达对故国君主孟昶的缅怀。

南音
南宋时期,部分皇族迁往泉州,他们把宫廷乐师带到了泉州。源自花蕊夫人的祭拜仪式也随着这些乐师传入。随着时代的更迭,“张仙”终于恢复原来的身份,就是孟昶郎君。宫廷乐师播下了泉州南音的种子,也留下了祭拜郎君的习俗,乃至把他当作南音的祖师爷。至今还有不少海外的民间南音社团自称“郎君社”,比如菲律宾就有国风郎君社、长和郎君社、崇德郎君社。“郎君”已成为南音的代名词,寄托着海外游子对故乡历史的深深追慕。
如果说“郎君唱”诉说着一段辛酸而感人的历史,那么“御前清音”这个名号,则代表着南音历史上的辉煌。如果你曾亲临南音演出现场,或许还记得在执板而歌的演唱人身后悬着的匾幅上,通常都绣着4个大字“御前清客”。“御前”二字从何说起?当时间飞转到清代,古港早已淤塞,市井不再喧哗,只有南音依旧固执地唱着唐宋的古调。幸而,辉煌的过去总有重现的机会。这个机会就出现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这一年,有一位泉州人将南音带进了康熙帝的皇宫。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李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他是康熙初年进士,因才学渊博而受到康熙帝赏识,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帝深谙汉族文化,对音乐、戏曲也颇有兴趣。关于李光地引南音入宫的时机,有两种说法。一种传说是康熙帝听惯了宫廷雅乐、北曲高腔,有一天召李光地议事之余,顺口问道:“素闻贤卿家乡泉州,号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有什么好听的音乐没有?”李光地脱口而出:“微臣家乡南管雅乐颇值一听。”康熙帝一听就来了兴致,立刻令李光地携南管艺人入宫演奏。还有一种传说,说是1713年正值康熙帝六十寿诞,李光地正为寿礼发愁,突然想起了家乡的南音。有一天他瞅准康熙帝在后花园品酒赏月的时机,命南曲先生在宫外演奏,雅兴正浓的康熙果然沉醉在这袅袅清音中,一曲终了还回不过神来。李光地趁机向皇帝介绍来自家乡的南音,圣心大悦,立刻恩准南音艺人晋京在御苑演奏。
不管哪一种说法更真实,泉州府确实选了5位“知音妙手”晋京为康熙帝演奏。这5个人是晋江人吴志、陈宁,南安人傅庭,惠安人洪松和安溪人李仪。这5位南曲高手一齐在清宫御苑为康熙演奏,一时丝竹齐鸣,声调谐和。康熙帝大悦,想要授予他们官职,但五位先生都纷纷辞让。于是康熙下旨,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匾额,并赐凉伞、宫灯。南音自此也被称为“御前清曲”、“御前清音”。至今海内外南音乐社在参加游街活动和戏台演出时,总要打着宫灯、凉伞,凉伞上题写着“御前清音”4个大字,匾幅上也常绣有“御前清客”的字样,昭示着南音的辉煌。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