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群艺争芳»正文

宫廷梨园七子班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6

如果刺桐港的波涛会诉说,如果九日山的石刻会诉说,它们诉说的一定是宋元时代,那属于刺桐城最为辉煌的岁月。见证过这段辉煌的,绝不仅是古港的万方辐辏,也不仅是市井的十洲之人,还有一方舞台上的婀娜身姿、婉转声歌。这盛世独有的一份曼妙与雍容,属于宋元南戏的“绝响”——梨园戏。

早在唐明皇的宫殿里,喜爱音乐舞蹈的天子曾挑选宫廷乐师与宫女数百人,在遍植梨树满庭梨花的园子里教习乐舞。唐明皇与杨贵妃常亲加指点,号称“皇帝梨园子弟”。“梨园”,从此成为天下人对戏曲艺术的通称。而“梨园子弟”的称呼,则标示着伶人们曾经尊贵的过去。梨园戏,便承袭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尊贵,因为它曾与天子的宫殿离得那么近。

在老艺师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梨园戏最早是由唐代的“梨园子弟”学习傀儡戏而来。唐明皇曾召傀儡戏班进宫表演,观赏后大加赞叹,继而将操弄傀儡改为小儿饰演,遂有了梨园戏的前身。安史之乱时,二三万皇家梨园子弟流落民间,有些人为逃难入闽来到泉州定居,其中就包括这些模仿傀儡进行曲艺表演的“小儿后生辈”。他们在泉州重操旧业,或托身于豪门,或委身于市井,以曲艺表演谋生。在选徒授艺之时,为了让弟子牢记出身,故自称“梨园”,奉唐明皇的乐师雷海青为“天下梨园都总管”,以标榜本出自皇家“梨园子弟”的尊贵身份。同时,他们也把一套气派的“皇家仪仗”继承了下来。梨园戏用于挑“正笼”(装戏服的盛具)的是1支雕有龙头凤尾的扁担,据说入城的时候在市井街衢之间可以横着挑而无人敢拦。梨园戏班还有1对“宫灯”,一盏写着戏班的名号,另一盏则赫然写着“翰林院”3个大字,大约是因为当年梨园教坊用于表演的曲词多出自翰林文臣之手的缘故。还有一柄三层大凉伞,一种演出前吹奏的大喇叭、宫锣等,俨如朝廷一品大员出巡的排场。更有甚者,据说直到清代,官员如果路上遇到梨园戏在演出,还得下轿跪拜,三呼万岁。这些显赫的排场和旧时戏曲伶人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极不相符的,唯有以梨园戏源自宫廷雅乐为由来解释方为合理。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剧照    

梨园戏又被泉州人亲切地称为“七子班”,这一称呼的由来始于宋代。大致在金兵入侵、宋氏南渡之后,南宋政权越来越倚重泉州海上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并将培养皇家子弟的“南外宗正司”安置在泉州。这些皇家子弟从杭州或温州带来了歌舞乐伎和擅演南戏的家族戏班。为了附庸风雅,豪门贵族豢养家班也相袭成风。一时间,雍容典雅、柔美婉转的南戏风靡泉州,原先在此落脚的梨园子弟纷纷改习南戏,以求在达官贵族间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为了有别于早已在泉州盛行的弦管南音,梨园子弟立下一种延续其贵族家班“小部音声”本色的奇特行规。班主在出资建戏班后,需延请一名艺人为师,收买几个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小孩为徒,并订立学徒契约。契约一般在5年~10年之间,在这几年中学徒需刻苦学习戏曲表演,并上台演出。年限届满之时,这些童伶几乎都到了成年变声期,无法维持原先清亮婉转的音色,于是戏班解散,童伶们另谋出路,而班主则另搭新班。由于这种戏班严格按照南戏“生、旦、净、末、丑、外、贴”七大行当的角色规范来教习童伶,因此被称为“七子班”(又称“小梨园”)。

大致在宋元之际,除了严格继承贵族家班体制的“七子班”之外,泉州又涌现出“下南”、“上路”两大分支。与身份显贵的“七子班”相比,“下南”一派更带有泉州乡土文化的质朴气息。南宋光宗朝时期,一种运用闽南方言、以弦管南音为音乐基础的“下南腔”应运而生。不少经历变声期而散班的“七子班”伶人结合其他民间艺人,用“下南腔”演出南戏戏文,逐渐形成“下南”一派。“下南”一派以净、丑、末、外四大行当为“四大柱”,改变了“七子班”以生、旦为台柱的体制,显露出活泼、幽默、质朴的民间特色。除此以外,南宋以来经由海上商路而来的温州戏班演出的南戏(又称“永嘉杂剧”)也在泉州广受欢迎。由于操官音,演出剧目又多为成年男女之间的婚姻矛盾,迥异于“七子班”擅长的少男少女的爱情纠葛,也不同于“下南”泼辣幽默的审美风格,遂又成“上路”一派。


梨园戏    

元明易代,社会动荡,泉州经历了长达七年的“外族叛乱”,长期仰赖达官贵族豢养的“七子班”纷纷解散。这些家班子弟第一次走出高门粉墙,与“下南”、“上路”两派伶人一起,在市井中讨生活。民间伶人们也趋之若鹜,以延请到“七子班”伶人教习为傲。久而久之,三大流派逐渐走向合流,基于“下南腔”而融合其他两派特色的“泉腔”趋于成熟,一种以泉腔为声腔基础的成熟的戏曲剧种终于成型。由于“七子班”业已形成一整套严格规范的体制,各个戏班皆以继承七子班传统遗制为荣,故而“七子班”演变成为泉州人对这种美轮美奂的戏曲剧种的通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七子班”才有了更为正式的“学名”——梨园戏。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