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海上丝路»正文

千年古城见证“海丝”起点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5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数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横亘于唐宋至明清之间漫长而曲折的海上丝绸之路,闪耀在中华民族恢宏的史册上,诉说着刺桐港的沧桑与辉煌。

泉州因其港湾交错,水道深邃,历史上便以“三湾十二港”的优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构成的古刺桐港(泉州港),有长达540公里的海岸线,尤其是后渚港控制晋江下游,水道深阔,港湾曲折,是天然良港,为泉州古代海交外贸的兴盛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早在春秋时期,泉州就开启了造船航海的历史,当时泉州土著居民百越族便已擅长造舟航海。此后,滨海而居的泉州人以舟为马,以海为田,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在广阔的海域不断延伸自己的足迹。


九日山延福寺

泉州以海外交通发达著称于世,是从公元6世纪的南朝开始的。南朝(520年~527年)年间,天竺(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到泉州,住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交史料记载,时至今日,“翻经石”仍在,是重要的文物见证。

到了唐代,泉州和广州、交州、明州(今宁波)并称为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设置“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当时,泉州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开放景象。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用铜铁陶瓷交换番商的金贝、珠宝和香料。王审知的侄儿王延彬任泉州刺史,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被称为“招宝侍郎”。接下来,先后统治泉州的留从效和陈洪进,也都继续采取与海外各国贸易的政策。

宋朝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就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这在泉州历史或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泉州进入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的行列。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泉州城南,逐渐形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与之相应,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

南宋时期,泉州已成为东方重要大港和国际大都市。当时,泉州与58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呈现“闽海云霞绕刺桐”、“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外国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大量的犀角、珠宝、香药、珍异等货,在泉州南门码头上堆积如山,后来,形成泉州南门著名的“聚宝街”,这是一条中外交通贸易的繁荣街道,被誉为宋代泉州版活态“清明上河图”,其地名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依稀可见宋代民俗遗风。泉州曾陆续出土许多外国银币,就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重要佐证。


泉郡昭惠庙

到了元代,泉州与9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贸易文化联系,“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南名城,并一跃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发达的海外交通、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泉州这个多元的城市。这里有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交融,更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海滨邹鲁”等美誉。中世纪西方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到过泉州,对泉州的开放与富庶大加赞叹,在其著作中向世人推介。

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5次下西洋时,曾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祈求圣灵庇佑,且立碑为记。此后,泉州港由盛转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由于明朝政府实行海禁,“寸板不准下海”,规定泉州只允许通琉球,到了明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则标志着泉州从一个国际性大港下降为地方性港口。

长期以来,泉州市高度重视对“海丝”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驰名中外的九日山、天后宫、清净寺、伊斯兰圣墓、开元寺、草庵、洛阳桥、府文庙、老君造像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陈埭丁氏祠堂、六胜塔、姑嫂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泉州港入海口、泉州港古码头、古刺桐城德济门等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遗迹,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的亮点。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