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多元宗教»正文

零星散落的印度教遗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5

印度教也称婆罗门教,是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印度教传入泉州的确切时间未见记载,有学者认为,有可能于秦汉时期在华南作蠕动式的传播,从一些石刻遗物和族谱资料看,最晚在宋元时期印度教曾在泉州传播。


印度教石刻    

宋元时期印度教曾在泉州传播。元代初期泉州有一座湿婆神庙,建庙人是马八儿国(今南印度)人挹伯鲁马尔。当时印度人来泉经商,印度教随之而来。泉州市区南校场附近有一座印度教寺,俗称“番佛寺”,毁于元末兵乱,建筑遗构流散各处,许多遗构溶入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建筑当中。20世纪20年代以来,泉州城区出土和发现大批印度教石刻200多方,它们是湿婆神庙、毗湿奴神庙和祭坛的建筑构件。大多集中于南校场、通淮门附近和城西北隅,这表明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庙、祭坛有多处。泉州出土的印度教神话故事石刻,反映了泉州的印度教有不同的派别。如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的两根十六角形石柱上有毗湿奴的雕像,还有两根同样造型的石柱竖在天后宫寝殿,开元寺大雄宝殿前须弥座的74方毗湿奴,相间以狮或人面狮身石雕;南校场上出土立姿毗湿奴雕像和摩罗、猴王哈努曼的石雕门框石,这些石刻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见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或祭坛不止一两座。泉州发现的元代湿婆石雕神像、“磨盘”石雕和石牛印证印度教湿婆教派崇拜男性生殖器,又视牛为神圣。泉州发现的印度教石雕,其故事内容系出于古代侨居泉州的印度人、锡兰人和马八儿人(今南印度)之授意,而雕刻艺术及风格,则受到泉州石雕工艺的深刻影响。石刻上常可以看到素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传统图案花纹,如双凤朝牡丹、狮子戏球、海棠形图案及菊花图案、母鹿教子等。泉州这批印度教石雕中,带有浓厚的古希腊艺术风格以及印度风格的用蛇作为图案的门框建筑石构件,是印度教神庙、祭坛的遗物,也是中国与印度、希腊文化交流的物证。


白耇庙    

现存泉州开元寺内的西塔是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改建的石塔,西塔上有“猴行者”与“唐三藏”浮雕。猴行者浮雕雕刻工艺细致,形象逼真,说明宋朝建塔时猴行者的形象及相关故事已在泉州流传。这只印度神猴叫哈奴曼,而记录哈奴曼的是印度一部英雄史诗《罗摩衍那》。

泉州城内县后街、模范巷交界的白耇庙是明代定居泉州的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刺惹的后裔世氏的祖庙,为印度教寺庙,主祀白狗(印度洋山神),这是中国唯一保留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寺庙,其后殿则附祀真武帝、文昌帝君和田都元帅。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