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刺桐风情»正文

民俗表演特色明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1-09-06

在泉州的岁时节庆和历年来频繁举行的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等大型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规模盛大、异彩纷呈的泉州民俗风情文艺表演。这些表演,风格古朴,造型奇特,阵容壮观,品类繁多。光是“车鼓”这一类,就有车鼓婆、钱鼓舞、跳鼓舞、旋鼓舞、大车鼓等等。最有名气又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有刣狮、拍胸舞、火鼎公婆等。

刣狮(舞狮、弄狮。“刣”在闽南语中是“杀”的意思)是一项将泉州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游艺节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刣狮相传源于清朝时一位叫了凡的泉州南少林寺僧人。因为反对异族的统治,泉州南少林多次被焚毁。一些泉州南少林寺武僧被迫隐匿于深山野谷,为了不让少林武技失传,他们在各地招徒授艺,于农闲时教授徒弟舞刀弄枪。了凡和尚编制了刣狮的技艺,将狮子作为假想敌,借此种形式教习少林武功。泉州的刣狮技法非常有特色:表演时,由两人扮成狮子,套上狮衣头,其他人扮成武士,手持刀、枪、棍、戟、藤牌等武器,以武术套路结合绕阵变换队形,包围狮子“大打出手”,狮子时而左逃右闪、回避兵器的攻击;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人群。进过一番打斗、对练,直至“杀狮”成功即可完美收官。泉州的刣狮技艺要求很高,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泉州刣狮民间分“乌狮”、“青狮”、“青狮白目眉”三类级别,可由表演者依自身功力和对抗激烈程度选用。据说,“青狮白目眉”的刣狮技法最为厉害。因此有了泉州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青狮白目眉,有本事任汝来。”

拍胸舞是一种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闽南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金门等地,以其格调粗犷豪放、节奏热烈欢快、表演活泼风趣,被誉称为“东方迪斯科”,深为闽南侨乡民众和海外乡亲所喜闻乐见。


拍胸舞    

拍胸舞系男性舞蹈,富有阳刚之气,表现闽南男子汉刚健雄浑、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舞蹈者头戴蛇行草圈,腰扎布带,赤足赤膊,其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即双手依次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等部位,并配合动作夸张诙谐的头部颠动摇摆,通常伴随南音名曲《三千两金》优美的旋律而起伏变化,舞蹈者情绪激动时,双脚急骤反复顿地,令人有地动山摇之感;双手“劈劈啪啪”把胸、肋、全身拍打得通红。有时则舒缓柔和地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典型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蜈蚣展须”“玉驴颠步”“金鸡独立”等,刚柔相济,亦庄亦谐,变化多端,妙趣横生。据研究民间舞蹈的专家考证,拍胸舞乃是从泉州珍稀剧种梨园戏宋元古老剧目《郑元和》中的一折“莲花落”演化而来,戏曲中的拍胸舞就是以《三千两金》伴唱,且歌且舞,跌宕多姿。泉州拍胸舞作为民间舞蹈类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鼎公婆    

“火鼎公火鼎婆”是一种谐趣的民间舞蹈,来源于田间社火。因其表演夸张浪漫、滑稽风趣,同时那“火鼎”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又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兴旺发达之意,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火鼎公婆”通常由三个角色组成。火鼎公身穿短袄,头戴瓜皮小帽,嘴上两撇胡子,手拿旱烟袋,扮相颇像戏曲中的丑角。火鼎婆上身穿镶花边的红色大襟衫,下着宽筒大红裤,头上盘着插花的大圆髻,脚穿红色绣花鞋,脸上涂脂抹粉,一手拿着红绸帕,一手摇着大蒲扇。还有一位“村姑”肩挑竹扁担,扁担两头用绳子挂着一小捆木柴。伴随着活泼欢快的民间小调的乐曲,火鼎公与火鼎婆抬起用长竹杠架着的冒着火苗的大铁锅,在人群中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穿行舞蹈,一边做着各种搞笑的动作,一边不停地用扇子把火鼎里火焰煽得通红。表演者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通过诙谐风趣的神态表情、滑稽夸张的动作和富有动感的火鼎(大铁锅)、蒲扇、长烟筒等道具,活脱脱地演绎一出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闽南农家乐的生动情景。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涂志圣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