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磨一剑!泉州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谢曦
把“生态”引入经济学,泉州刻苦求解,不改初衷。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
山水交融、温润柔美的自然环境,滋养了泉州之美,也为人们留下一道生态考题。
环境的警钟日日惊心,生态的保护时不我待。经济发展要速度,生态环境要保护,泉州,这一经济总量全省最大的设区市,一次次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命题下刻苦求解,得出的结论掷地有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泉州最核心的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国家生态市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创建国家生态市,不但是上级要求,更是群众所盼,是泉州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市委书记郑新聪、市长康涛对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深刻理解,道出了泉州历届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的一贯坚持。
“生态指挥棒”指明方向,泉州先后出台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和生态市建设“十一五”、“十二五”规划,2014年又颁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规划为引领,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和路径空前明晰。
新形势下,泉州定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宏图大计。事实上,转型正在更自觉地加速推进:
工业发展处处闪耀“绿元素”。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东方米兰”、世界鞋都、世界石都风生水起。不断创新的技术工艺,不仅让南安的废石材、石粉化身厨房、浴室、会客厅内的艺术风景,也助力德化昔日的碎瓷污染链向循环经济链转型。
现代农业、林业打起“生态”牌。“茶山带帽”、“果带北移”、“生态深水网箱养殖”等生态农业模式随处可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融入市民生活。林下种植花卉、铁皮石斛、金线莲、中草药等,为农民带来可观收益。
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丰泽领SHOW天地,鲤城源和1916、六井孔从一幢幢旧厂房中涅槃重生,化身文创产业孵化器、市民休闲乐园。泉州生态旅游声名远播,每年数十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畅享绿水青山、碧海银滩。
更广领域里,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科技小巨人”、海洋产业在泉州迅速成长,擎起经济新增长极。
铁腕治污,靠的是矢志不渝的决心和不断创新的措施。
“新账不欠,旧账快还。”精心调适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是对执政理念和智慧的双重挑战。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九个设区市首位,环境保护工作同样也成绩斐然,重点流域整治考核全省“五连冠”、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全省“四连冠”、环境监察工作全省“三连冠”、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全省“两连冠”、海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全省“两连冠”。坚持勤查重罚,彰显对泉州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坚强守护,进入“十一五”以来,连续9个年度的环保立案数位居全省第一名。
“进入‘十一五’,直至‘十二五’的每个年度,我们每年都提出强化环保监管的2—3个新抓手、新举措,保证了环保监管工作的与时俱进,力度持续加大。我们有底气,实践也已充分证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分管环保工作近十年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伯前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起,泉州就逐步将电镀、制革、造纸、化工、漂染等重污染企业迁入园区集中治污,污染治理设施均由专业运营公司管理。首创污染行业集中发展、污染集中控制的模式,得到国家环保部的认可。“十一五”后期至“十二五”期间,更加快了入园企业的整合重组和产业园区间的整合提升。
面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行政交叉区域环保监管难题,泉州环境监管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落实企事业单位环保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健全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第三方全委托运维机制,率先开展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启动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和排污权交易。“交叉执法”、“错时执法”形成“全时空”监管,让不法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打响生态攻坚战,泉州一步一个脚印。
相关新闻
- 15-11-10泉州通过国家生态市验收
- 15-11-08泉州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将按程序报国家环保部审批
- 15-11-06晋江通过国家生态市验收
- 15-10-29泉州治水10年成效如何 花132亿元改变了什么(图)
- 13-06-22石狮成省级生态市
- 13-06-21石狮创建省级生态市接受“省考”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