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时政要闻»正文

12年磨一剑!泉州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11-26

从保护一脉青山、一泓清水、一片海滩开始,泉州全方位打响生态攻坚战。

一连串坚实的脚步,串联起守护“蓝蓝泉州湾”的闪光轨迹:

2005年,泉州在全省首创并实施晋江、洛阳江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补偿资金从最初每年2000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每年3亿元,累计带动实施整治项目1000多个,打造了山区和沿海携手保护水资源的成功范例。

2006年以来,围绕落实市人大《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和市政协有关重点提案,泉州重点流域和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带江、江海联动”的水污染防治格局。

2010年市人大通过《关于加强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的决议》后,即强力推进崇武至秀涂海岸带整治,并在2013年11月接力实施青山湾和西沙湾海滩修复工程,让最美海岸带再现娇颜。

更广领域里,晋江石狮南安跨境流域整治三年行动、小流域“赛水质”、山美水库流域生态试点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年底,全市已投入水污染整治资金208.77亿元,完成1863个整治项目。加大投入、持续多年的碧水工程,让“蓝色湾居”的梦想变成现实。

水增山色,山添水韵。全市实现饰面石材开采环节全行业退出,通过矿山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令昔日寸草不生的崩岗变身种养宝地、生态茶园。戴云山、牛姆林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云中山、笔架山等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绿肺”作用凸显。

呵护“清新泉州”,泉州着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方面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在漂染区、电镀集控区等控制区中实行统一供气、供热,建陶业全行业实施天然气替代工程,另一方面划定全市11个机动车“绿标区”,加快淘汰“黄标车”,同时建立城市公交体系,推行绿色出行。疏堵结合,守护着一片蓝天。

生态文明是昨日播下的种子,是今天萌出的希望,更是明天收获生态红利的一条民生通道。

守护青山绿水、蓝天碧海、金沙银滩,既是炽热的民生情怀,也是坚定的历史担当。

“民有所盼,必有所应”,多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泉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态度鲜明。对生态家园的保护和追求,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近在咫尺的城市绿地,是市民享之不尽的“绿色福利”:城市绿地系统“显山、露水、透绿”,500公里“慢线”系统串起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将城市公园、景点和山体、水体等城市美景融为一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道被营造成“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通道,每年泉州的空气优良率保持360天以上,空气质量长期名列全省前茅。

美丽的“乡村水墨画”以及舒适的“城镇油画”,勾勒出泉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联合攻坚的剪影。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遍布城乡,“十二五”以来,10个国家生态县(市、区)、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拔节生长,正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装点着泉州的美丽。

136平方公里的泉州湾,其湿地面积占98.98%,堪称“城市之肾”。在长达十余年的保护和推动下,红树林面积已由原来的257亩增加到近7000亩,位居我国东南沿海连片乡土树种人工红树林面积之最。波光潋滟的洛阳桥畔,连片的红树林郁郁葱葱,空中鹭鸟翩然飞舞,在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中永久定格。

建设国家生态市的每一次迈步,都意味着市民“幸福指数”的提升。践行低碳生活,创造文明风尚,从党委政府的倡导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点点滴滴的成效,支撑起泉州生态市建设的宏大格局。

创建国家生态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手执“国家生态市”的靓丽名片,泉州正朝着下一个目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阔步前进。

来 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