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见证永春200多年文化教育发展史 梅峰书院的前世今生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03-29

穿越历史风云,见证永春200多年文化教育发展史

梅峰书院的前世今生

梅峰书院,地处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社区梅峰之麓,是清代永春直隶州设立的官方书院,也是永春第一中学的前身。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是永春文化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中的梅峰书院图

官民齐心

五个月建成州立书院

梅峰书院是清代永春州的官方书院。在梅峰书院之前,永春的官方书院是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文公书院,原址在桃城镇留安社区,后来毁于战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迁建于县城文庙东侧。

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由县升格为直隶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均得到极大提升,原来的文公书院“岁久而圮,地亦湫隘难容”,与永春作为直隶州的地位不相匹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署永春知州的黄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任永春知州的宋应麟,都曾捐出俸禄倡议重建书院,但都因任职时间短暂而未能成事。乾隆三十年(1765年),满洲镶蓝旗人嘉谟出任永春知州,“询风俗,求利弊,审为治之先务,乃议建书院,以为诸生群聚讲习之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嘉谟捐俸倡建书院,“应募者如响”,“移其址于梅山之麓”,这就是梅峰书院创建的由来。同年初夏,提督福建学政王杰到永春州视察,梅峰书院的建造也得到了他的支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也就是梅峰书院建成后的第二年,嘉谟将文公书院中堂改建为明伦堂。可以说,作为永春的官方书院,梅峰书院是文公书院的延续。

据民国版《永春县志》记载,嘉谟“因民讼所献地,更募金购置,建梅峰书院”。原来,梅峰书院所在地原来是一块民地,当地人孙檊、王大猷起纠纷而告到官府,官府平息诉讼后,纠纷双方自愿将这块地捐出作为建筑梅峰书院之用。出资并负责梅峰书院建造事宜的有王应铎、王泽霖、颜光达等十位热心士绅。由于官民士绅的齐心协力,梅峰书院的建造过程十分顺利。从乾隆三十一年“秋七月而巨工克举”,“告竣于腊月中浣,共费募金二千八百五十员”,前后五个月时间就建造完成了。

梅峰书院的建筑格局,王杰在《梅峰书院记》里简略地说“仍祀文公于其内”,“讲艺之堂、栖士之舍毕具”;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卷八在嘉谟传略里说得稍为详细,“前有讲堂,中祀朱子,后摛藻楼,号舍数重”。《永春州志》还收录了一张林为冈画的《梅峰书院》插图,图正中是一座类似四合院的建筑,标注“梅峰书院”;后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标注“摛藻楼”(注:“摛藻”即铺陈辞藻,引申为施展才华);其旁零星的房子,应该就是“号舍”了。

据1990年新编《永春县志》文物志记载,在永春一中校园内原有梅峰书院碑刻四方,现在仅存二方。存碑一为提督福建学政王杰撰立的《梅峰书院记》,一为《永春州梅峰书塾碑记》(刊刻捐资人姓名和捐银数目),时间均为梅峰书院建成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王杰之碑尚清晰可辨,捐资碑则因风化严重而漶漫难识。另外二碑,一为知州嘉谟撰立的《梅峰书院记》(其文字在清乾隆五十二年版《永春州志》和民国版《永春县志》中有收录),一为道光四年(1824年)所立的《梅峰书院碑记》(由于史料缺略,其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梅峰书院碑记

梅峰毓秀

永春人文之渊薮

创建书院是关乎一州人文振兴的大事,择址十分讲究。永春县城(州城)的主山是大鹏山,古代永春人认为大鹏山脉的延伸走向有三条“龙脉”,其中“西龙”由大羽山、康山(万春寨)、金峰山而至梅峰。梅峰书院系地处梅峰之麓而得名。在清末的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梅峰书院大厅悬挂着一方“翘首鹏抟”的大匾,意思是站在梅峰书院的位置抬头就能看到大鹏山如鹏鸟抟扶摇而上,而这也正寄寓了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担任过梅峰书院山长(掌教者)的,由永春知州礼聘,多为举人出身,是当时才学与品行卓有声誉的名师硕儒。民国版《永春县志》中写道:“掌教者如赖其瑛、黄凤仪、方以镇、李祥恺、陈邦詹、陈锡恩、何家珍、陈佩韦,皆士林之望,而以郑骏甫库使终焉。”这些值得尊敬的梅峰书院山长,既有永春人,也有非永春人。

根据其他资料,担任过梅峰书院山长的还有郑鸣冈、周联登、王金铭、薛德先、李因时等人。

“莫道梅花不富贵,梅花曾占百花魁。”地灵人杰,梅花绽放,梅峰书院作为“诸生群聚讲习之所”,是永春人文之渊薮,培育了不少英才俊彦。民国版《永春县志》赞道:“按梅峰书院,道里适中,近市而有山林清旷之观,实名胜之境也。自建设后,文学蔚兴。”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140年间,永春出过文进士3人、武进士5人,文举人79人、武举人91人,秀才、贡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少就得教益于在梅峰书院的勤学苦读。《永春县志》还记载了这样一段佳话:郑奋拭,号顺五,安平里夹漈村(现仙夹镇夹际村)人,“尊师重道,好义乐施,乾隆间,州建西坝,拭首捐巨款,充租十石;建梅峰书院,复捐银七百两,租如前。前州牧高其义,闻于闽浙总督崔,特奖给‘广文崇义’堂额以荣之,时三十四年七月也。未几,孙正心以案首入泮,姪鸣冈、兆瑞相继举于乡。兆瑞授光泽训导。鸣冈授建安、南安训导,晚年掌教梅峰,院内有松名‘郑松’者,冈手植也。拭后裔甚繁,书香不替,人皆谓好学为善之报。”郑奋拭为建梅峰书院而慷慨解囊,其后裔郑正心、郑鸣冈、郑兆瑞等在梅峰书院学有所成,郑鸣冈之后还任过梅峰书院山长。据石鼓镇大卿村的《桃源大卿林氏族谱》记载,其第十三世林擢东,为永春州增生,“少守家规,稍长就外傅,性聪慧,能为文章。梅峰书院月课,列上取,升入内课肄业。山长周春台物色而提撕焉,未几文思日进。汪学使讳润之岁试,取入泮。”据横口乡《福鼎郭氏族谱》记载:“郭奇芬,幼聪慧,工属对,有神童之目。长于书无所不窥,为文根柢故训而醇雅澹逸,不以辩博为工。弱冠时受知于知州彭公鏊,悯其地僻远而家寒素资乏,令肄业梅峰书院,俾收博习乐群之益。彭受代继之者,无改其旧。前后住院殆十余年,学成冠衿,从游者日众。”郑翘松曾称赞“韵兰(陈佩韦)之才、还江(郭奇芬)之学,为有永春以来可屈指数”。地方官与书院之乐育英才,于此可见一斑。

 

清代梅峰书院监印的教材(施政强 供图)

 

清代梅峰书院批改的学生八股文课业(施政强 供图)

近代变革

改书院为学堂

晚清科举制度走向没落,永春知州自黄运昭(光绪二十八年任)、陈模(光绪三十年任)任内即有改书院为学堂的想法,却因旧学绅士反对和缺少经费而搁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向朝廷奏请立停科举,推广新式学堂,清廷诏准翌年开始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当时河南人李树敏再任永春知州,筹建学堂,热心归侨郑安邦捐资1000银元为首倡,又向南洋华侨富商募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在梅峰书院原址正式开办永春州中学堂。永春州同吴佐熙为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州训导吴长庆、曾任南安教谕林式璟、举人郑翘松、岁贡生郑楚翘、福州船政学生黄树声等为教职员,诸生(秀才)郑玉辉等30多人入校学习。这时永春人宋渊源、林鸿懋、孙逢文从福州的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回永春,因学生渐多,于是附设师范简易科,挑选年龄较长者为师范生,聘请宋渊源等人担任教员、监学及劝学、视学员等职务。因为当时梅峰书院地形较窄,房舍不够使用,同年由宋渊源向李树敏提出建议,将州学试院(现永春文庙内)改建为校舍后,永春州中学堂从梅峰书院移入,师范简易科附设其中。十年之后,由于县城陷于地方战乱,永春中学复迁回梅峰书院原址。永春中学(省立第十二中学、永春第一中学)规模逐渐扩大,“校舍经逐渐向梅山扩展,遂成今日之壮观,规模之大,生徒之众,为全县各中学冠,即省内各校亦鲜有其匹者。”(宋子钟《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沿革》)从这里走出了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林一心、罗浪、林俊德、刘兴土等名贤俊彦。

在清末民初的风云剧变中,从梅峰书院转变到永春中学堂,从而在这里产生了不少跨越旧学和新学的典型人物,如郑翘松、宋渊源、梁绳基等。郑翘松受知于梅峰书院山长陈佩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陈佩韦聘为梅峰书院教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举人,是永春最后一届举人,仍任梅峰书院教习;梅峰书院改为永春州中学堂后,他担任教员;进入民国以后,他长期担任永春中学(省立第十二中学)的校长,兢兢业业,劳苦功高,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是其得意门生。宋渊源十八岁考取秀才,1904年入全闽师范学堂学习,1906年夏东渡日本入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学习,当年冬归国,任永春中学堂监学,在校内附设书报社,灌输新知,倡言革命,并倡办永春州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桃城中心小学前身)和私立新智小学堂(五里街中心小学前身),1909年再渡日本,加入同盟会,民国年间曾任国民政府委员。梁绳基十八岁考取秀才,榜名肇基,后入福建官立法政学堂学习,毕业后回永春中学堂执教,两年后弃教从商,长袖善舞而又仗义疏财,曾捐赠千金给永春中学建造教学楼。其子梁披云曾在永春中学插班读一个学期。

 

清末老照片里的梅峰书院(资料图)

“五朵梅峰秀,彤云一院深。书声图画里,千载仰儒林。”这是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插图《梅峰书院》里的配诗,作者邱人麒(五里街儒林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正如此诗所云,梅峰书香,飘逸不绝。1981年,永春一中75周年校庆时,梁披云先生为赋《梅峰杂忆》四韵,第一首云:“梅峰剪烛忆儿时,夜思千重世莫知。晨起忽闻呼孺子,春风和煦系人思。”诗中回忆了恩师郑翘松对他的谆谆教诲;第四首云:“桃李芳菲足解颜,松苍竹翠更坚顽。开来继往迎新运,伫看成林玉笋班。”寄望永春一中桃李满园,更胜从前。1996年,梁披云又为永春一中90周年校庆赋诗:“我与梅峰共白头,百龄开步数春秋。风霜雨雪寻常甚,岁晚长松气更遒。”担任过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的校友林一心也曾为永春一中题词“梅峰毓秀”。多年以来,永春一中的校报,就冠以《梅峰》之名。2016年10月永春一中110周年校庆时发行纪念特刊,更是以《梅峰故事》为书名,细细述说梅峰往事,寄望辉煌未来。

文脉传承

复原书院历史风貌

 

复建后的梅峰书院

经过历次拓改建,梅峰无复旧貌,书院亦逐渐消失,唯余二方石碑。2016年,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永春一中复建梅峰书院。复建工程从2017年开工,2018年10月竣工。

 

重建后的梅峰书院内景

复建后的梅峰书院,建筑面积526.2平方米,用地面积1764平方米。这是一座二层闽南风格传统砖木结构四合院,以仿古的形式建造,墙面为白色外墙,屋面为永春民间灰瓦加造燕尾脊,很好地复原了梅峰书院的历史风貌。书院突出了“书院馨香,文脉传承”的景观意象,充分发挥了讲学、藏书、展陈的功能,成为永春一中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重建后的梅峰书院是一座二层闽南风格传统砖木结构四合院

为更好地传承梅峰书院文脉,2021年起,永春一中每年邀请永春县委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到校为入学新生上《梅峰故事》讲座。2022年,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一套入驻永春一中图书馆。

 

入驻永春一中的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