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综合»正文

泉州市成功繁育“娃娃鱼”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3-06-19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由于其叫声很像幼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它不仅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

日前,记者从我市水产部门了解到,安溪一养殖企业通过人工技术成功繁育出大鲵,今后这种珍贵的动物有望走上市民的餐桌。

“娃娃鱼”在安溪试养成功

刘水元是御珊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位于安溪县珊屏村的大鲵养殖房。刚进门,一股寒意扑面而来,恰如在炎炎夏日走入了一间空调房;打开日光灯,四周依然显得很昏暗;环顾整个养殖场,只见10多个养殖池并排而设,上方覆盖着泥沙。

“这样的环境主要是为了模拟大鲵野生的生长状态。”刘水元介绍,大鲵最适宜在室温13℃~25℃之间生长,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平日里,大鲵的饵料主要是小虾、泥鳅、鱼块和动物内脏,特别爱吃活泥鳅,“3天投食一次,每次光活泥鳅就要超过10斤。”

谈到养殖大鲵的经历,刘水元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2010年他去陕西汉中出差,结识了当地大鲵养殖大户夏炜,并参观了他的养殖场,发现大鲵的生长环境与安溪县朝天山、紫云山等山脉非常相似,心里便产生引进大鲵试养的想法。

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刘水元从夏炜处购买了3尾小苗。临行前,夏炜对他说:“大鲵对环境、水质要求苛刻,回去后可能会3个月不进食而停止生长,属于正常现象。”经过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刘水元将小苗带回安溪,并在长坑的珊屏村简易搭盖了养殖池。他意外地发现,带回来的大鲵在第二天便开始进食,1个月后,还明显看到大鲵长大了。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刘水元当即将这个消息传递给远在陕西的夏炜,夏炜也很好奇,并来到安溪实地考察。经过一番观察,原来夏炜养殖大鲵用的养殖水是抽取的地下水,而刘水元则用的是山泉水,更符合大鲵的生长需要。有了水质作为保证,极大增强了刘水元大量引进大鲵种苗试养的信心。

大鲵养殖“钱景”广阔

2011年6月,刘水元成立了御珊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并引进仔鲵170余尾进行试养,目前他的养殖池内共存塘160余尾,大的已达2公斤以上,大多数在1.2公斤左右。刘水元介绍,全部建成投产后,计划每年引进仔鲵500尾进行饲养,除留作亲鲵(指繁育所用的个体)外,每年可生产商品鲵300尾,预计出产量可达900公斤左右,年产值可达180万元以上。

据了解,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大鲵在餐桌上与燕鲍翅齐名,因其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高,决定了其养殖的高附加值。目前国内的陕西、浙江等地养殖大鲵较多,市场价每斤可达800元左右。在我省的一些星级酒店也开发了“娃娃鱼”套餐,目前市场价稳定在1200元以上。

“走上餐桌的养殖大鲵不同于野生大鲵,可以放心食用。”刘水元说,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大鲵驯养繁殖到第三代并达到一定规模、经评估后,才能允许一部分繁殖的大鲵后代进入市场。也就是说,一条人工驯养繁育出的大鲵,得到它“孙子”这一辈才能上市销售。

刘水元成功养殖大鲵的消息不胫而走,市内不少星级酒店纷纷前往参观、订货。看到“钱景”广阔,许多村民也纷纷要求试养。安溪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站长林春生说,安溪的地理环境及优越的生态、水源环境,完全可以借鉴省外的做法,鼓励村民散养,发展大鲵养殖业。

此外,刘水元也计划由御珊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村民以社员的身份参与养殖,做到精细化分工,合作社负责繁育种苗,提供技术,村民散养大鲵,在养产销上形成产业链。

用不了多久,泉州市民就能在餐桌上品尝到新鲜可口的大鲵肉了。

来 源:每日科技网 责任编辑:陈大鹰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