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政府与市政协开展民主监督专题协商,七大建议“支招”南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随着南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今年,市政府、市政协将“提升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确定为2020年民主监督专题协商议题。
南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现状如何?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补齐短板?8月27日上午,在市政府与市政协“关于提升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民主监督专题协商会议上,市政协课题组亮出的《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报告,精准“把脉”南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7大建议。
No.1
【找准“症结”】
●多方调研把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目前,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4家、村卫生所(室)86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2637人,另有编外人员780人、乡村医生1127人。全市形成了以市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所(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2019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167.5万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64.8%。
自“关于提升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被确定为2020年民主监督专题协商课题以来,市政协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黄华强主席为组长,各位副主席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先后召开4次专题座谈会,深入沿海、中部、山区3个片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调研报告指出,南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偏弱、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乡村医生队伍堪忧、投入力度亟需加强、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
为此,调研报告提出“提升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建议。
No.2
开出“良方”
●七大建议支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
建议1: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尽快制定出台南安市《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龙头的紧密型市域医共体,实行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整体能力;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开展分级诊疗,促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均衡发展。
建议2:合理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安市医院新院区建设,重点提升片区诊疗中心(牵头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成功医院、省新卫生院等15个在建和拟建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和薄弱学科建设,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精神卫生、康复护理、慢病等特色专科服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基层中医馆建设。
建议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更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简化人才招聘和引进程序,自主利用“院校招聘+公开招考+柔性引才”等相结合的招聘方式,以及“订单式”定向委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机构编制保障,完善职称评聘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疗人员积极性;加大人才的整合和转岗培养力度,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选派技术骨干继续进修深造,引入更多医学专家或团队到南安市开展交流和合作,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服务优良的医疗卫生队伍。
建议4: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村卫生所(室)是三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承担全市40%的公共卫生工作任务。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试行乡村医生“县招、乡管、村用”,委托省内高职医学院校培养临床专业人才,稳定村医队伍,填补“空白村”,逐步实现村卫生所(室)回归公办性质,确保网底不破。
建议5:加快信息一体化建设
构建市域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整合各公立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启动建设具有预约诊疗、急诊急救、双向转诊、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服务功能;建立市总医院云平台数据中心,探索实行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对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政管理、人才管理、绩效管理等资源共享共用和技术支撑;加强医学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议6: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卫生投入长效机制,根据财政增速状况,逐年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经费投入,积极向上争取各项资金补助;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医改和医共体服务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支付制度,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
建议7: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助医
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奖医助医,建议设立“南安市医疗卫生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我市“侨”的优势和社会贤达热心公益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资助医,发展基金可参照“同心阳光基金工程”做法,在市慈善总会设立专门账户,作为财政投入补充,助推南安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