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综合»正文

美丽乡村风景独好生态发展全面起航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1-18

 

德化县南埕镇南埕村

 

永春县东关镇南美村 (吴新华 摄)

 

 

 

洛江区虹山乡虹山村

 

鲤城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

 

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

 

惠安县净峰镇五群村

 

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

 

石狮市祥芝镇前山村 (余霞 摄)

 

安溪县蓬莱镇彭格村

这里,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正如向往中的世外桃源。

这里,和睦之风激荡,百姓安居乐业。夕阳下,奔跑嬉戏的孩童、白发苍苍的老者足迹交叠,画面唯美。

这里,环境整洁,空气清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一砖一瓦浸润着恬淡古朴的气息。

这一幕幕,正是我市一个个“美丽乡村”的剪影。

2012年,素有“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的泉州,吹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目标,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生态家园。

截至2015年,全市评选出四批共40个“泉州美丽乡村”和40个“泉州美丽乡村入围村”。这一幅幅动人的“美丽乡村”画卷,承载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希冀,绘就了泉州守护生态红线、“百姓富”与“生态美”和谐发展的蓝图愿景。□本报记者 张九强 殷斯麒 文/图

生态优先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保持村容干净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起点。我市将落实农村环境卫生财政预算纳入各县(市、区)的绩效考评内容,成为一项“硬性指标”。按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中转和县处理”模式,农户门前“三包”,配足垃圾箱(池、屋)等环卫基础设施。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考评机制,全市10个县(市、区)先后设立副科级事业单位的卫生考评中心,对全市150个乡镇(街道),2320个村(社、居)的村落、道路和541公里的海岸带,形成全覆盖的考评态势,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大河清,小河净。市级各类环保资金共投入5.8亿元到农村环保项目。344座镇(村)小型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树立“生态屏障”。根据“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就近接管,相邻联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成1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或就近接入附近工业区或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在晋江、洛阳江上游地区累计推广安装2万多套户用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并出台措施加大对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补助。

青山绿水、蓝天碧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福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以实施“四绿”工程为抓手,每年平均造林绿化18多万亩,建成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8个森林公园,208个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406.03万亩;积极开展溪道清淤工作,建设生态护坡和人工湿地等,水旁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瓜果、建设绿化小品。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组织开展“裸房”外立面修葺和村民房屋整体外观美化。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成效显著。全市建成10个国家生态县(市、区),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做强产业 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做强富民安民的产业,是美丽乡村发展的支撑。泉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并非“穿衣戴帽”的表面工程,除了美化人居环境,更要发展产业经济做后盾。我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乡村旅游业,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内外兼修”的美。

近年来,我市整合市级现代农业专项资金1.3亿元用于扶持设施农业建设,完成新建设施蔬果1.54万亩。花卉温室大棚389.8亩、带喷滴灌设施苗圃4486亩,设施竹林2019.5亩,建设水产苗种场3个、渔业种业基地2个等。全市增加农林牧渔产值14.48亿元,创造利润3.1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92万个,带动产业工人增收3.3亿元。

另一方面培育新的农业增长点。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海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2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8家、省级54家。目前休闲农业点经营面积达18.1万亩,接待游客857.7万人次,从业人员16216人,带动农户数25971户,营业收入10.4亿元,产业进一步被激活。

面对农业污染说不,美丽乡村既要村容整洁,也要环保低碳。在农业中推广新型肥料及有机肥料,推行“沃土工程”和“畜禽-沼气-林、茶、果、蔬”等循环农业模式,加快农业生产实现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目前,全市农业“三品”认证共563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430个、绿色食品118个、有机食品1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51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32处,农村户用沼气3.76万户。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排水系统及配套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排放治理。全市关闭拆除养殖场(户)共3068家,拆除猪舍面积72.5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存栏42.2万头,投入财政补助经费1.15亿元。

因村施策 村村风景各不同

建设美丽乡村,是为群众谋福祉、为子孙计长远的民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的做法,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局面,让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更深入人心。

石狮市永宁镇前埔村,围绕打造“宜业宜居花园式村庄”目标,聘请规划设计公司对全村进行控制性修建性规划,确立了“建设新安居小区、扩大工业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轮廓思路,合理划分出“居住区”、“工业区”、“耕作区”。以秀美乡村为主题,在住宅区域、工业区周边栽种樱花等花卉,引导群众在门前屋后栽种三角梅等有色花草,整体景观得到了提升。并以休闲生态为主题,引导村民、外来务工人员承包栽种绿色有机蔬菜、水果,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途径。

晋江围头村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从2007年开始先行先试,走保护生态、人文,发展旅游的道路,切实促进了农民就业、村财增收。该村打响“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红色遗址、金色人文”的“五色围头”名片,打造具有围头特色的海峡乡村旅游。因村制宜找准定位,晋江围头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尽情享受美丽乡村之乐。

永春县茂霞村拥有百年以上的古民居70多座,还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石砌古寨、成片的荔枝园和富有历史人文气息的闽南骑楼式古街及异彩纷呈的古民俗。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茂霞村本着不搞大拆大建、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厦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进行整体设计,凸显闽南传统民居风格。同时,进行景观道路、农耕文化展示馆、华侨历史展示馆以及民俗、民居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将“古味”尽情展示。

守护浸润乡愁的村韵,才能避免“千村一面”。一座青山、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幢老屋、一种手艺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我们注重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突出一座村庄的个性。我市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综合乡村发展状况,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优化村庄的产业和空间布局,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机制创新 激活发展内在动力

农业新常态下,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为抓手,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是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也是推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进程。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土地整治项目195个,面积8020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01个,面积10.97万亩,有效增加耕地面积1.28万亩。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交易金额15.47亿元,为村集体增收4.6亿元。

此外,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试点单位的入户调查、航拍测绘和权属确定任务,制定《泉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给予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补助每亩10元,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2.67万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步伐,基本完成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通市场,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达40.4万亩,流转林权90.2万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实现农村产权进入市场,制定出台市政府《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实施意见》,全市各地已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平台,实施以来全市共办理农村产权抵押430笔,实现融资4.95亿元。

幸福生活 共享发展建设成果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提升农民幸福生活指数,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问题。我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更多乡村民众共享发展建设成果。

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事业兴。美丽乡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非物质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留历史文化韵味。共培育省级以上历史名镇名村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0个,省级传统村落26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增老年人活动中心225个,农民文化广场360个,农村阅览室432个,农民文艺队伍807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结合农村公益事业创建工作,共向社会贤达筹资4.9亿元,其中“奖学奖教”1.4亿元,老人事业0.7亿元,美丽乡村建设2.5亿元,慈善救助0.3亿元。深入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共新创建省级文明镇村57个,市级文明镇村236个。

农村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农村“六大员”作用,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职,同类归并、减员增效”的总体要求,全市共选聘农村“六大员”21538人,实行规范管理和一体化运作,提高村级综合服务水平。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增强农村综合服务功能,已建成“一站式、一条龙”便民服务中心211个。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新增乡村警务视频监控点约10.4万路。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