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 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
(三)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作为发端于乡村工业化的城市,我们要扬长补短,像当年开创“三来一补”解决资本极度短缺一样,实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致力突破人才技术积累不足瓶颈,广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创新从模仿、跟踪向并行、领跑转变。
1.下力气建好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不断创新“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动员市内外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社会资本携手创办新型科研机构,抢先嫁接源头创新,第一时间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转化。坚持政府先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推广公办专营、民办公助、企办补贴等模式,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大平台,支持县域建设100家面向特色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支持企业建设1000家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加紧产业先进技术武装。
2.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更加灵活务实的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推出限价房、人才公寓、国际小区、补助奖励等精准政策包,整合县域有效资源做大做强人才项目、活动品牌,“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只求常来、不求常住”,千方百计把创新第一要素、第一资源引进来。培育崇尚技能的劳动价值观,创新现代学徒制,盘活本地高等院校资源,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推动招商与招生、投产与就业同步,打造一支“搬不走”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3.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发挥政府资金乘数效应,减少直接补助补贴,逐步转向为各类创新主体和产业投资增信、分险。抓紧运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跟进,力争形成千亿元规模。探索产城融合新样板,增强高新区“一区九园”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的集聚力;移植复制中关村创业大街、江浙特色小镇、深圳南山智谷等运作模式,推动各县域至少构建1—2个产业定位明确、政务服务高效、企业化运营、达到3A级以上景区标准的众创街区、产业社区、特色小镇。
四、推动“两个建设”,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
城市是区域竞争的主体。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全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全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
(一)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把历史留给我们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气场,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增强国际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力,努力建成海丝沿线的综合通道。
1.活化海丝基因。海丝,是泉州的魅力所在。要借势用力,做实海丝申遗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遗产点本体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力争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要做足千年古城韵味,实施整体性保护、修缮式改造、家园式管理,推进古城保护“六大工程”,塑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场景。梳理街区人文脉络,找准保护利用穴位,精准定位展示主题,精心策划启动项目,精确导入民宿、文创、美食和徒步游、民俗节庆等业态,一点、一线、一片向外展示,努力建成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加强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支持民间建设一批特色艺术馆,留住乡愁记忆。
2.加快全域聚合。按照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定位,下决心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统筹“一湾、两江、两翼”空间发展,加速培育南北两翼新增长极,强化泉州区域内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协调衔接。聚焦湾区,加快东海、城东以及沿海相关县(市、区)相关区域、近200平方公里的海丝新城建设;开展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辐射连片,重点打通交通廊道、保护山水生态脉络、构建文化历史网络、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综合客运枢纽、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建设,完善公交和停车系统,推动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公共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项目单元多点并进,让城市更有国际气息。加快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域大城关扩容提质,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适度扩大县城、小城镇管理权限。
相关新闻
- 16-09-30泉州开发区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 16-09-27郑新聪同志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 16-09-27中共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
- 16-09-13福建策 泉州志—泉州市致力推进“五个泉州”建设纪实
- 16-08-08福建日报客户端《新福建》正式上线
- 16-07-26打造审计铁军 服务泉州发展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