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大佬进军网上超市

近日,沃尔玛全面收购国内第一家网络超市1号店,阿里巴巴随之也宣布将全面进军网络商超,并在北京试点。此前,苏宁、京东、顺丰皆已布局和进军网上超市,一时间,超市电商化成为一片新红海。但是,其成败如何,仍然有待观察。
□本报记者 温文清
传统商超进入 网络化新时代
近日,沃尔玛宣布已收购1号店余下股权,全资控股这家在中国发展迅速的“网上超市”。七年前,1号店曾以“网上沃尔玛”为创立目标,四年前,被沃尔玛部分收购股份后,如今,1号店终于成了真正的“网上沃尔玛”。
据了解,此前,沃尔玛拥有1号店近51%的股权。这次,沃尔玛从中国平安和1号店创始人、前任董事长于刚、前任首席执行官刘峻岭手中收购了余下股份。全资控股1号店后,沃尔玛表示,将加速电商业务的发展,希望为线上、移动端和实体店的顾客创造无缝链接的购物体验。
紧接着,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面进军超市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分阶段力推旗下天猫超市,其中第一站选定北京,首期向北京地区消费者补贴10亿元。
据了解,天猫超市在北京地区采用菜鸟网络“当日达”服务,用户在上午11点之前下单,当天即可收货,并且可自主选择送货时间,最晚能派送至当天22点。
在沃尔玛和阿里巴巴之前的去年,苏宁也已成立超市公司。苏宁表示,五年内将在一线城市的苏宁门店中开设500家互联网超市。依托线上苏宁易购、线下苏宁广场和既有百货日用供应链资源,苏宁将进军生鲜和快消品市场,到2020年将开设1000家互联网超市,开辟新的连锁战场。
而顺丰的“网上超市”——“嘿客”也已布局全国,即使在泉州这样的三线城市,也已有多家的“嘿客”。
沃尔玛、阿里巴巴、苏宁、京东、顺丰等大企业积极发力“网上超市”,开启了传统商超网络化的新时代。
“网上超市”已成零售商的“突围之战”
7月2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74亿,较2014年底增加1249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3.5%;2014年上下半年,这一增长率分别为9.8%和9.0%。该报告指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速继续放缓。”
与此同时,超市行业也持续增速放缓。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4年超市行业净利润同比下滑5.87%,其原因除了店面租金、人工成本等费用刚性上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受用户消费行为变迁的影响——消费过程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面对网购市场的放缓和传统零售的萎缩,沃尔玛和阿里巴巴等在超市领域展开交锋已成必然,“沃尔玛这种传统零售需要转型,阿里巴巴面对已经饱和的电子商务,也要继续拓展新的电商业务。”业界人士说,传统的零售业和单纯的电商都存在各自的困境,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零售,或许才是未来最具前景的商业模式。
对此,泉州市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陈佑成说:“现在,各大综合平台都有超市频道,超市类商品购物频次高,经营超市商品能提高顾客的黏性。另外,有的超市商品体积大并且重,顾客愿意多付钱送货上门,比如油、饮料、奶、纸等,部分超市商品线上卖点也比较突出,比如进口食品、纺织保健等。”“大家最看重的一点是,作为零售市场中占比最大的品类,超市可以提供新的市场和资金流。”
“网上超市”成功率几何
尽管如此,许多业界人士对超市的电商化仍然抱质疑和观望的态度。
业界人士潘先生告诉记者,1号店是国内最先举起“网上超市”大旗的,它曾直接和大卖场竞争,2013年销售额过百亿,进入电商第一梯队。但是,很少人了解,作为“网上超市”代表的1号店,在经营上并不可持续的。“长期以来,1号店的推广配送成本太高,并且很难解决购物体验的问题,因此,才会有后来平安集团、沃尔玛对其股份的收购。”“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是平安集团和沃尔玛救了1号店。”
但是在1号店“成功”的光影下,“网上超市”概念吸引了众多的模仿者,比如大货栈、后玛特网上超市、尚帝网上超市、美廉美网上超市、网来客网上超市、联通万家网上超市等,但是,很遗憾,这些模仿者们很快都成了“先烈”。
在网络生鲜超市领域,目前,业界也罕见成功案例。生鲜大佬永辉超市曾试水过网上生鲜超市,但是旗下的生鲜类网站“半边天”上线不足百日就悄然下线。原因是大超市的网点数量和冷链配送能力,不足以应付全面开展网上的生鲜配送服务,“触电”做生鲜更多只是培养了网上消费意识。
在一些网上生鲜频道,记者发现,他们一般主营高价的进口水果、有机蔬果和肉类等“高档货”,这是因为“进口水果、有机肉类等产品的毛利在25%以上。生鲜食品大多需要冷链配送,其成本通常是常温配送的130%,因此,高毛利产品是很多网站的主营产品,但是,这并不适合普通消费者。”某海鲜超市负责人谢先生说。
“据我了解,顺丰的网上超市嘿客,在泉州市场的认可程度也不高。”泉州市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陈纶星说,“其实,不论是百货类,还是超市类,体验永远是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因素,这恰恰是网上超市的致命缺点,网络和移动购物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代表它们可以取代人们的体验。”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