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晋江侨联»正文

侨厝风情丨寻找故乡的原风景之“红色粮仓”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0-12-21

内坑镇亭顶村升文东路87号,这是一个新式的二维码门牌,门牌的背后是一座传统的闽南红砖古大厝,也是一幢侨厝。如今,这幢侨厝虽无人居住,但仍藏着许多故事。近日,记者跟随晋江市侨联一行人,走进侨厝,了解老区革命斗争史迹,感受革命时期生产生活情况,听取革命小故事,探寻留存的红色记忆,挖掘房子建造前后这一百多年来的故事。

侨厝所在的亭顶村是内坑西部的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四处皆可见的红色主题微景观是这个村落最大的特点。这里地处高丘,古树掩映,如果是路途不熟悉的人,难以觅寻到这个偏僻村落。不过,随着村中“红色粮仓”逐渐被外界了解,许多人慕名而来。

“红色粮仓”就是我们此趟要探寻的侨厝现用名字。在侨厝里为大家介绍村中革命史的老人叫曾火炎,他是村中老人协会的会长,常常为来访的客人义务讲解。

侨厝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主人家是亭顶村的爱国华侨曾料和曾笠两昆仲。上上世纪中后期,兄弟二人随着亲戚一同前往菲律宾谋生,后来从菲律宾寄回侨批,让家乡的亲人建了这幢二进五开间双护龙的闽南红砖古大厝。红砖古厝面积近700平方米,它以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并由此向纵、横两个方向扩展而逐渐形成聚落。“厅井合院”的格局显得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呈现出敬天法祖、长幼有序的中华文化理念和数代同堂、天伦之乐的追求。

1951年出生的曾火炎说他小时候的家与古大厝相邻。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大厝里还住着一位番客婶,那是曾笠的夫人,曾火炎尊称她为“笠姆”。曾火炎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住在古大厝里的曾家人才陆续搬离出去。

在古大厝的南护厝门上,有“升(昇)文衍派”匾额、对联及对看堵,上面的文字均系清末举人海内外闻名的书法家曾遒(字振仲)所书。“亭顶村升文小学的创办就与古厝的南护厝有关,当时五间教室都设在南护厝这里。在自家的侨厝里办学,是主人家曾笠拍板定下的。”带我们参观古厝的曾火炎为我们讲起了古厝办学的往事。上世纪初,泉州南门外内坑一带流传着一句口碑,叫“东柑塘,西亭顶”,指的是华侨发迹回故乡建业的盛况,而此时的亭顶华侨还尤为重视家乡教育。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亭顶华侨就回乡倡办新学,那时亭顶人俗称学校为“顶书房”。不久,“顶书房”的教学就迁至“下新厝”,“下新厝”即曾料和曾笠回乡建的这栋闽南古大厝。

与其他闽南古厝有些不同,曾料、曾笠故居特别之处在于曾是家乡办学所在地。升文小学现在已经拥有宽敞明亮的校园环境,但站在古厝的火巷那儿,隐约可见当时书声琅琅的盛况。“我父亲是在这里上学的第一届学生,他说那时候曾家人大多在海外,只有曾笠的妻儿和亲人等少数几人住在这里,所以那时候教室设在他家,是最合适不过的。”曾火炎跟我们说那时候曾笠肯定是特别注重兴教办学,也为了让子孙后代接受启蒙教育,才会同意在他家创办“升(昇)文私塾”。

“红色粮仓”忆往昔

作为“红色粮仓”的前身,侨厝那时候更让大家熟悉的名字是“升(昇)文私塾”。而后,该私塾便作为中共地下斗争的联络点,多名中共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此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他们的影响下,1949年以前,亭顶村就有多人加入共产党。

“当时,升(昇)文私塾是重要的地下联络点之一,有几次重要的会议是在这里召开,因此深入内坑的地下党员越来越多,亭顶附近几个村落也涌现许多积极分子,革命群众基础壮大。”坐在古厝里的榉头间,我们静静聆听曾火炎讲述战争岁月里的故事,寻找侨厝的身影。

在解放战争时期,内坑镇后山村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亭顶与后山交界,两村相隔不过四五百米,后山通往亭顶的路极为隐蔽。于是,就有人提议地下粮食供应站可设在亭顶村。1947年,亭顶村正式成为了共产党的地下粮食供应站。“那时候,粮食为主是存放在旁边的古大厝,我们这座古大厝的边房主要用于储存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曾火炎说在老一辈人的认知中,地下供应站应是曾料、曾笠故居和邻家古大厝的合称。

曾火炎在“红色粮仓”讲述亭顶革命史

在讲述革命往事的同时,曾火炎还在其中穿插讲述了侨厝主人家后人支援革命的故事。在菲律宾出生的曾顿尔是曾料的孙子,曾和妹妹秀珍回亭顶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受升(昇)文私塾进步思想及其兄长曾焕炳的影响,当曾顿尔后来再随着家人前往菲律宾后,他就跟随兄长曾焕炳一起参与支援祖国革命的募捐活动,并利用家族公司物流贸易之便利购买物资寄回国内。“曾顿尔因组织华侨一起捐献物资支持地下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彰,并与其他菲律宾杰出侨界代表和周总理合影。”曾火炎回忆说1965年曾有人过来亭顶了解这段往事,曾家后人爱国爱乡的故事才逐渐被乡亲们所知。

百年侨厝焕新生

进入和平时代,住在古大厝的曾家人陆续搬离,这幢曾经辉煌过的侨厝变得破旧荒芜,屋内部分墙壁裂缝较大,双侧墙壁有所倾斜,且有地基下陷等现象。为进一步保护这处革命遗址,亭顶村决定对它进行修缮。如同祖辈们曾那样果断让侨厝用于“升(昇)文私塾”的办学,曾料、曾笠后人也是第一时间就欣然同意让村里修缮自家这幢侨厝,以便让后人更好地记住这段红色历史。

市侨联主题党日活动走进“红色粮仓”

如今,利用侨厝改造成的“红色粮仓”成了亭顶村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缩影,它不仅还原了革命时期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分成“红色记忆”“家风家训”和“升(昇)文变迁”等多个展厅。经过修缮保护,这里已经成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阶段,晋江市侨界文化人才交流基地也在这里挂牌,借此机会,内坑镇侨联也准备在这幢侨厝里开设“华侨馆”,介绍晋江华侨参与革命的事迹,让更多前来参观的人也感受晋江华侨的家国情怀。

每一天,曾火炎都会早早就来到这幢侨厝,等待前来参观的客人,他也数不清修缮后的这两年共有多少人来参观过。但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曾料、曾笠的后人也时常过来参观,他们会拍一些照片,传给在海外的亲人看看。“去年,84岁的曾顿尔妹妹曾秀珍就过来拍照,说要传去菲律宾,给95岁的兄嫂。”曾火炎说这个兄嫂就是曾料的长孙媳妇,曾焕炳的太太。

现在,虽经世事变迁,但这座以“红色粮仓”为新名字的百年侨厝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如一颗瑰宝镶嵌在亭顶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里,诠释着晋江华侨精神的丰厚内涵。

来 源: 责任编辑:许凌晖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