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传统产业»正文

八国艺术家 德化绘陶瓷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07-24

 

荷兰艺术家布里吉特·斯皮格勒正在制作她的作品《海啸冲浪》。

 

日本艺术家原田久的作品翻滚的圆球代表自己,轨迹代表人生,寓意一生摸爬滚打。

 

中国艺术家吴运鸿首次尝试用素胚承载绘画语言

 

谭根雄用陶瓷作为灵魂的工具表达思想

 

德国艺术家安娜·郝瑟在构思作品

 

一尊尊被切割成只有半边的陶罐作品,寄托着华裔美国艺术家梁汉昌重拾家族历史的情怀。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左)正与唐承华(右)交流作品《天堂》。

核心

提示

7月20日,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八国近30位国际知名艺术家,齐聚德化万旗艺术中心,以陶瓷为载体,用画笔在瓷坯上描绘图案或重塑瓷泥,表达他们对瓷体与生活的诠释。

该“中外艺术家泉州对话”活动的主题为“回归与启航”。“回归”指各国艺术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再度回到东方起点泉州,回归制作陶瓷的悠久传统,“启航”则是指从陶瓷制作传统的再出发,在当代语境下,各国艺术家通力合作,共同实现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化。本次活动于7月10日启动,首次访问瓷都德化故里,开启了中外艺术家为期12天的陶瓷艺术创作与研讨之旅。 □本报记者 陈森森/文 林劲峰/图

火与土交融

升华艺术之美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谭根雄说,此次活动主办方让中外艺术家重聚瓷都德化,他们将艺术和陶瓷工艺结合,用陶瓷作为灵魂的工具表现思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它糅合到一起,再烧制出窑。这是火与土的艺术,是陶土在烈火高温淬炼下的华丽表达。

中外艺术家们在他们各自的工作室里专心致志地创作着,根据他们自己擅长的领域,尽情发挥创作灵感,在陶瓷素坯上画画、自己动手制坯修坯、给陶瓷上釉让色彩表达创意和感情。参加本次活动的很多艺术家都是第一次尝试陶瓷创作,艺术家们前一天涂好釉色和绘画好的素坯第二天都已变成完整的陶瓷作品。福建省美术馆馆长唐明修说:“陶瓷艺术创作,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昨天在素坯上绘画、涂抹釉水,或者各种涂鸦,其实我心里是没底的。今天看到实物,我们的创作与火、土相通相融,呈现给我们的经验远远超出了既有的思维,我们以往的审美标准在火面前变得幼稚。”

瓷、土来自自然,艺术家在用他的思想和精神注入陶土之前,它们只是瓷和土。当艺术家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注入其中,它们便被赋予生命。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唐承华放弃成品素坯,使用木条、铁丝、麻绳等材料重新搭建龙骨,再敷以瓷泥,他的作品《天堂》(Heaven),不追求最终瓷器作品的形态,意在表现烧制的过程。他说,人用自己的力量将自然的材料塑造成有形的事物,而一把火过后,一切又化为灰烬,回归到自然。他将瓷坯立在石头上,周围架满长条状的柴火,形成原始的烧窑空间,这是他对天、地、火自然之力的崇敬。而荷兰艺术家尼科·东克斯的一件作品在烧制时破碎,她将完整的碎片收集起来,并将其命名为《nothing breaks》,她认为即使瓷体破碎了,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仍然是完整的,它是烈火下残缺的完美。

德化窑故里驰骋想象

德国Keramion 陶瓷艺术基金会美术馆馆长古德·施密特芝从小生活在德国弗雷兴,当地也是一座以瓷艺文化而闻名的小城。她说:“历史上,德国陶艺和中国瓷艺曾有很深的渊源,她对于此次来到中国著名的德化窑故里充满期待。”“意大利并没有专门的陶瓷艺术专业,学校会将其纳入材料的范畴与学生共同探讨,技术层面在高校中也比较少有人教授,所以这次来到中国,我会好好体验一下,也利用瓷土做一些不同的尝试和作品。”意大利艺术家玛丽安洁拉·采比诺兴奋地说。

德国艺术家阿卡·里赫在参观德化陶瓷一条街时说:“汝窑的瓷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大方的造型有特别的美感。”她还观看了师傅如何做手拉坯,这是她第一见到手拉坯的工艺,师傅也热情邀请她在接下来几天,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手拉坯。她说,对她来说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

“色彩蓝在我的作品发挥很关键的作用,我们荷兰是一个低于海平面的国家,荷兰影片‘蓝色代码’暗含紧急救命的意思。”荷兰艺术家布里吉特·斯皮格勒一边说一边向我们展示她的作品《海啸冲浪》和《蓝色之树》:“在陶瓷上我绘出海啸来临、波浪冲天的蓝色画面,我是想表达此次德化艺术行是一次与大自然对话的紧急事件。而浓郁的蓝色之树,暗示着地球危机即将来临,而中国儒家文化的兼收并蓄给我的创作提供了另外一个灵感,我就以数万棵树和数万道波浪来呈现一个有容乃大、包罗万象的场景。”

德化窑变瓷中的孩儿红釉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孩肌肤般粉嫩透红。深谙中国文化的荷兰艺术家尼科·东克斯说,此次我的作品主题是“跳出自己”,我就选用最接近孩儿红的粉色系列釉料,让器物在高温烧制下幻化成新的碰撞,遇见更多“不同的自己”。

首次用素坯

表达绘画语言

已在意大利从事多年陶瓷设计的艺术家加埃塔诺·迪·格雷戈里奥惊叹德化陶瓷的精美,他说:“在我们国家,陶瓷雕塑并不能设计得如此传神精美,我们更多只能做些盘子、调羹的日常用品瓷器。距离上一次来到中国已经是九年前的事情,2006年,我曾去过景德镇,我所接触的景德镇瓷器质地轻脆易碎,如果单从艺术创作来说,我更喜欢德化瓷的强悍,像这次德化艺术创作中,我把瓷片打碎重组,强悍的瓷片碎片化让我的创作充满着无限可能。”他将很多工厂里花瓶的碎片粘贴到完整花瓶的瓶口上,经过高温窑变出来的作品充满当代时尚的气息。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薛行彪坦言,油画创作和瓷器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他说:“油画创作可以进行修改,你看不到尽头,可能一件作品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油画的创作结果相对可以预想到,画面当中的色彩和造型都是直观的,然而在瓷上绘画,涂上去的釉色和烧制后的颜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会让艺术家产生一种错觉。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色如何融合,线条流淌的走向、扩散我们永远想象不到。一件好的瓷器取决于烧制、温度控制、上色的厚薄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惊喜和沮丧永远并存。”

而日本艺术家三井园子也是首次尝试用颜料在瓷器上进行绘画,她说:“与我自己擅长的画布创作相比,在瓷器上创作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挑战,相对粗糙的瓷面,总会让我的绘画进行不是很顺利,画笔不能流畅顺势勾勒出画作,但是时不时卡住的画笔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人类千丝万缕’的作品主题。此外,涂料上色与烧制成型的颜色变化,总会让我惊奇。”

对于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素坯首次替代了纸张承载着艺术家们的绘画语言,“对于釉色和烧制的效果,我们需要一个熟悉和掌握的过程。釉色的流变,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很多国外的艺术家将一些观念融入具有东方特征的坯体上,这本身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交融。”中国艺术家吴运鸿说。

创新荟萃碰撞

无限可能

一尊尊被切割成只有半边的陶瓷作品,寄托着华裔美国艺术家梁汉昌重拾家族历史的情怀,现任美国麻省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的他每年还回到福建厦门探望故乡,与闽南文化有不解的渊源,他说:“许多像我一样常年在美的海外同胞,就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我想以陶瓷为媒介,把东西方的文化融汇在陶瓷的艺术创作中,我运用切割陶瓷、重新组合等方法呈现作品,表达我对祖国的相思情怀。”

完美与残缺的融合是意大利女艺术家安洁拉·采比诺的创作理念,也是她的生活理念。从一开始到中国语言不通让她有些无所适从,到对陌生的环境的兴奋,在德化她学到许多和意大利不同的东西。Paper Clay是她瓷器创作所应用的一种技法,这个技法起源于美国,她使用这一技法已有3年的时间,她将浆土覆盖在白菜叶子、卷纸、树叶这些随手可见的东西上,创造一座“秘密的乐园”。

日本艺术家原田久尝试用绳子缠成一个球体,并在球体表面浇上浆状的瓷泥,通过高温将里面的绳子全部烧尽之后,留下一个球形的模具,以此来创作新的陶瓷艺术品。他的作品关注天、地、人的宇宙观和真理。翻滚的圆球代表着自己,轨迹代表人生,一生摸爬滚打,每个人都是如此。他说:“作品仅仅被观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表现思想。”

纯净的白瓷总是让人拥有许多联想,在单一的韵白中激化丰富的蕴意和想象。德国艺术家安娜·郝瑟的作品都是在带有哑光质感的德化白瓷的基础上进行抛光打磨的。虽然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她曾在国外展览厅中看过德化白瓷,一眼喜欢上了“中国白”,她说,自从看过“中国白”之后,我就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德化白瓷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享有“东方艺术”美誉。

探索陶瓷艺术的当代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承华和海德堡大学杨起博士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此次国际陶瓷艺术创作活动的灵感缘起。唐承华与杨起曾于2008年来到德化,那时二人便萌发了将更多的艺术家带来德化创作的想法,唐承华教授说:“此次活动的圆满启动引领了更多中外艺术家了解德化,了解中国的陶瓷艺术。”

德化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产瓷区之一,瓷器外销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元时期,德化窑的产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大量外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地区。迄今在德化已发现外销窑址185处,欧美40多个国家的重要博物馆馆藏均有德化瓷珍品。德化窑因此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世界官窑”。艺术家们用画笔在陶坯上或描绘图案,或让釉色自行滴落、下滑,不同的艺术家对这些瓷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艺术中国”网站的主任勾霞说:“德化是中国的瓷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今的艺术形式更为多样,这么多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经验的艺术家在一起创作,作品的多种可能性是我们期待的,加上窑变的不可控和偶然性更是瓷艺的魅力所在。”

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发展,蓄力启航。福建省万旗艺术中心董事长谢文清说:“此次活动回归到德化窑的故里,中外艺术家们在同一时间以同一种媒介进行创作,从中可以发现中外艺术家们对同一种材料的不同理解,这为传统的媒介渗透进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将为陶瓷的当代性探索提供无限可能。”“中外艺术家泉州对话”活动旨在通过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来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文明,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说,通过艺术创作与学术对话,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凝聚中外艺术家的力量,共同面对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化,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心血。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