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竹编“刀客”陈清河 刀拉竹丝细可穿针(图)
他像一个刀客,精通五种刀法,手起刀落,竹片竹丝片刻成形。
陈清河说,他像一个刀客,最拿手的有五把刀:篾刀(拼音:miè dāo)、薄刀、剑门刀、过圆刀、三角刀。

篾刀开边,滋滋滋的声音非常滑顺,遇到竹节,稍微用劲,啪的一声就过了;薄刀修边,轻轻一削,刀刃吃进竹片,哗啦哗啦一阵响,三次过后,竹片基本上薄至1毫米;剑门刀拉丝,两个刀片成夹角,刀刃的距离就是竹丝的大小;过圆刀修幅度,按照不同的需要,把竹丝卡进刀口,轻轻拉过,侧面就出现椭圆的表面;三角刀轻轻一挑,出现毫厘缝隙,做装饰的竹片就可以插进去。

刀和竹,已经融进了他的身体和大脑,“手动刀动,大脑想着会做成什么样的,东西就从手里出来了,一气呵成!”
16岁那年,命运似乎跟陈清河开了一个大玩笑:好不容易考上了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梦想成为大画家,却成了“竹编”专业唯一的学生,每天劈竹子。

“当时就只有我一个学生,校长隔一段时间就来做一次思想工作:专业已经开了,不能一个人都没有,要有历史责任感;再不济,回家还可以分配工作,也不一定干这行!”陈清河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留下来专心学习。
机会很快出现了,1962年,出访东欧30件国礼的任务,下到了这个小伙的身上。“当时由我牵头,选了11个技术比较好的学生,关在车间里面,两个星期就全做好了。”他如今还留着一个《云锦瓶》作为见证,而每每说起依然恍如昨日的事情,还带着几分激动,“很高兴,一点压力都没有!市里专门拨了米、面、油、肉等,吃得很饱,每天都能干满18小时!”

第一次从商品上升到艺术品的体验,在陈清河心中留下再也抹不去的印记,“竹编和藤编,都是民间流传的技术。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是对艺术的追求带来的,材料没变,但手艺变得非常精细化”。
1984年,安溪县曾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邀请他任总经理、总设计师直到1996年。最高峰时,有5万工人,分散在安溪各地,他身边的300多人,都是技术工人,负责设计、传艺、验收。

凭着这门手艺,在1989年,他就成为安溪县第一个全国劳模,并在2014年将“安溪竹藤编”送上国家级非遗目录,由此衍生出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产值近百亿元。
在商品化大潮之下,安溪家居工艺品一度陷入低谷,2012年,已经退休在厦门定居的陈清河又应邀回了安溪,坐镇劳模创新工作室。

陈清河劳模创新工作室设在安溪华侨职校,集合了竹、藤、铁等家居工艺品的高端成果,工作室平时有3个人帮忙,都是他的学生,50岁左右了,但是遇到关键环节,还得自己操刀上阵。他依然是那个“手艺控”,整天沉醉在毛竹和藤条的世界里。
如今76岁的陈清河,五把刀的功力依然不减,把粗大的毛竹拉成竹丝也是手到擒来。“非遗首先是技艺,必须动手,才能精雕细琢。就拿拉竹丝这样的精细活来说,那是60年功力,也是因为机器无法替代,要把竹子削得这么细、这么薄,只能用手工。试过用机器,全断了,没法用,主要是毛竹都有竹节,机器没有办法随时调整”。
竹编的第一关是选毛竹,“材料不行,肯定朽木不可雕”。“最好是3年左右的毛竹,太嫩的不行,韧劲和硬度不够。”抄起篾刀,陈清河刷刷刷连续三次,竹片就已经很薄,软塌塌的,再过一次薄刀,“你看,就像一张纸,受不起稍微大一点的力”。
就着窗口的光,陈清河瞄了一眼,把一根竹丝放入剑门刀刀刃中间,左手轻轻摁住,右手慢慢拉出,大约10秒过后,一根细得肉眼离得远了看不清的竹丝出现在他手里。“这样的竹丝,可以穿针眼的。”找来一根缝衣针,轻轻一戳,轻松过针眼,两侧还留有缝隙。
坚硬的毛竹,经过五把刀的轮番上阵,到最后要么变成薄弱纸片,要么细如发丝,已经化为绕指柔。
跟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陈清河感觉“像年轻人遇到初恋”,不过一旦牵手,“又像左手摸右手”,犹如身体的一部分。
征集令
许谦慎,一个无骨花灯老手艺人,坚持用手工磨刀,坚持点滴粘制,一个月只制一盏灯。
黄水土,一个制鼓师,削牛皮绝技,厚薄只需感知“刀口像在冰面上划过,就差不多了”。
陈清河,精通五种刀法,60年成就竹编“刀客”,薄刀拉丝,细可穿针眼。
5月25日,海都报推出“‘留住匠心’——寻找泉州十八匠 弘扬工匠精神”特别策划,寻找像许谦慎、黄水土、陈清河这样的手艺人,以期用他们的工匠初心,守望泉州制造。在你身边,也有这样坚守匠心的手艺人吗?欢迎您来推荐。这里有两种方式: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或联系本报官微“海峡都市报大泉州”。(海都记者 徐锡思 王金淼 文/图)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