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流水遇知音 古城兴古琴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7-15

 

古琴合奏

 

一把古琴横放于案,心境归于清和淡雅。

 

两位青衣演员在琴声中演绎《平沙落雁》

 

琴鼓合奏

 

▶琴箫合奏

 

余音绕梁听众沉醉

“古琴抚,青衣舞,醉卧江畔一场梦。”古琴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每一首古琴曲都有一段韵味深长的故事,其演奏中包含了中国文化、哲学、美学,一般用“清、微、淡、远”来形容古琴的艺术特色。如今,古琴在泉州已拥有不少知音。日前在晋江举办的古琴音乐会让听众如痴如醉。而学习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

余音绕梁 听众醉

一挑一钩一滚拂,一人一琴一香炉,琴音悠悠,余香阵阵。7月2日晚,晋江文化中心祖昌音乐厅座无虚席,由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主办,晋江市文化馆、晋江市古琴学会承办的“莲韵清音——晋江市古琴音乐会”在这里举办,近300名听众凝神听曲,陶醉其中,享受了一场美妙的“新古典主义”视听盛宴。

当晚的音乐会上,既有《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离骚》《普庵咒》等独奏的经典古琴曲目,又有琴铃合奏、琴鼓合奏的《日暮云林》《沧海一声笑》《关山月》等曲目,还有琴箫合奏《寒山僧钟》、古琴合奏《阳关三叠》,形式类别多样,尤其是古琴与青衣结合的《平沙落雁》,两位青衣演员在琴声中展示身段,画面优美雅致。

“琴声中的风声、雨声、捣衣声、鸟鸣声、水声、砍伐声,都让我听得特别入迷。”古琴爱好者杨先生说,古朴苍远的音符一奏响,顷刻间把人带入了一个清明淡远的世界,太美妙了!

“古琴音乐就是一种风景,这风景是由旋律创造出来的。”素心琴堂负责人李雅珊认为,古琴能够完美地把操琴者的心胸与情怀,通过琴音弹奏出来,有余音绕梁的感觉,这正是古琴音乐会能够吸引众多听众的地方。

“晋江市为了古琴文化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将通过知识讲座、公益讲座、琴曲赏析及古琴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推广古琴文化。”晋江市文体旅游新局局长黄良表示,通过开展一系列古琴活动,让百姓接触高雅艺术,也让更多人融入高雅艺术。

人琴合一 境界高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产生在大约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古代只称“琴”,近百年来为区别于其他乐器,才称为“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古琴历来为文人雅士重视,作为修身养性之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琴的弹奏有着独特的技法和演奏方式。”晋江市文化馆副馆长、晋江市古琴学会副会长翁先生表示,中国的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有很大不同,更讲究音乐故事。古琴琴谱现在存世共150余部,古琴曲子几乎每首都有故事,比如《流水》《广陵散》《阳关三叠》等。他说,古往今来,令人心荡神迷的音乐故事都与古琴有关,如文姬归汉(琴曲《胡笳十八拍》)、昭君和亲(琴曲《秋塞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琴曲《高山流水》)、司马相如寄琴心(琴曲《凤求凰》)等。古琴曲《阳关三叠》描写送别离情,音乐的节奏层层紧扣,一段比一段意境深长。《阳关三叠》用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配,天衣无缝,所以得以广泛流传。

古琴,具有清、和、淡、雅的品格。一把古琴横放于案,抚琴之人心静如水,与古琴合二为一,弹出奇美韵调的同时,修身养性,从中获得力量与知识。

古琴是从前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器,这一点在当前更具有普遍意义。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之下,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古琴专家认为,古琴的声音舒缓、自由、流畅,属于自然的声音,使人的脏腑之气和天地运行之气能够相应,有助于缓解压力,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达到身心平衡,从而调整亚健康状态。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何使我们的心静下来,从而去感受身边美的事物,使自己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呢?学习和欣赏古琴艺术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说,在泉州,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通过眼观、手触等,对琴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翁副馆长说,古琴是非常文雅、宁静、祥和的一件乐器,弹奏起来和润而清远,起到净心作用。琴也有“德”,有“情”,是人感情宣泄的一件非常好的乐器。

“学习古琴,可以锻炼左右手协调能力,开发大脑。”李雅珊说,学习琴技可以更好地了解泉州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人琴合一是古琴乐的最高境界。“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翁副馆长说,古琴的深沉是让人听着,就像钻进你的心,使你沉醉在心境之中,仿佛古琴就是最美最有耐心的听众。

古有名师 温陵传

“古琴在泉州的历史悠久,可惜很多泉州人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泉州六艺学堂负责人黄罗及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琴以及古琴和泉州的渊源,他们不定期举办古琴雅集,将古琴与洞箫、诗经、南音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吸引了古琴爱好者前来学习。此前,在他的邀请下,原今虞琴社社长戴树红老师曾到泉指导交流。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其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短暂但又非常精彩的古琴演奏活动繁盛时期。”曾家阳说,提起泉州的古琴史,都绕不开近代泉州最著名的两位琴师黄渔仙女士和周子秀先生。

黄渔仙生于1886年,卒于1982年,婚后从夫姓黎,常署名黎黄渔仙,是泉州近代著名的才女。黄渔仙师从泉州著名古琴家周振高习琴,13岁又拜画家丁应梦等人为师。1904年,她远嫁湖南,24岁时丈夫病故。不久她移居湖南长沙,先后在湖南汉寿、湖北宜都两县当小学教师,教授古琴与图画。1920年黄渔仙参加了上海晨风庐琴会,演奏了《普庵咒》《平沙落雁》和《醉渔唱晚》三首名曲,技惊四座。在此后的10多年中,她也参加了上海、苏州的好几场琴会,常弹《平沙落雁》和《醉渔唱晚》。当时,黄渔仙已被称为“南派古琴名师”。后来,黄渔仙女士回到泉州黄氏老家,她爱泉州,晚年自号“温陵老人”。曾家阳当年就曾在泉州亲耳聆听过黄渔仙抚琴,“应该是1981年元宵节期间,第一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欢送宴会在中心市区工人文化宫的音乐厅(歌舞厅)举行,当时黄渔仙老师曾上台弹琴,这或许是黄渔仙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弹琴了。”

另一位名师周子秀先生,秀才出身,以前到南洋,新中国成立前才回国。他弹的曲目有《捣衣》《渔樵问答》《高山》《流水》和《归去来辞》。周子秀先生当时在泉州还授徒传艺,也曾和弘一大师交流琴艺。1956年在泉州群众戏院举办了泉州市第一届民间乐器会演,周子秀还上台弹奏古琴。弘一大师逝世后,有关部门筹备弘一法师纪念馆,周子秀特地从东南亚送了一把古琴过来,赠作馆藏品。如今,这把琴仍然静静地躺在纪念馆里,向过往宾朋诉说着当年泉州的琴事。

李雅珊认为,古琴曲深藏泉州的文化特质,只有透彻领悟泉州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体会到古琴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才能弹出古人独有的韵味。

今育知音 古琴兴

古琴在春秋战国时非常繁荣,直到清朝中期、后期都在发展,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落;上世纪50年代,全国会弹古琴的还不足100人。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古琴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目前国内外会弹古琴的人可能已经逾万。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喜欢古琴的人日渐增多,据称国内古琴爱好者总人数已达40万。

“泉州古琴艺术的发展让人感到乐观。”曾家阳认为,古琴艺术现在已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有不少人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了解古琴艺术。古琴作为一门古老的乐器,拥有越来越多的泉州知音,每次大型的古琴弹奏会总是受到热烈追捧。

“古琴入门并不难,只要喜欢就能学会。”黄罗及说,古琴其实离现在的人们并不遥远,比如电影《知音》《秦颂》等,里面都运用了古琴艺术。

“自从2003年12月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其在泉州的传播和推广也日益活跃,目前学琴的人数不断增多;古琴班里,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师生前来参与。”李雅珊说,“我不知道如今是不是古琴最好的时代,但这应是古琴走向兴盛的时代。”

“泉州的古琴复兴指日可待。”翁副馆长表示,只有深入认识古琴的本质内涵,继承中华琴学的精粹,并将数千年来琴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的成分结合今日时代的精神来发扬,让更多的人得到琴之大益,才能真正弘扬古琴文化。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