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泉州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清战舰“同安船”或沉睡泉州湾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8-10

【下水】

入水前观察水流

入水绳相当于地面“盲道”

据介绍,下水前,领队会先给队员布置任务。参与泉州水下考古重点调查的专家和队员共有35名,他们分别来自北京、福建等多个省份,其中有20多名下水探摸。

“水下考古发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多,对潜水设备要进行详细检查。”每个下水的队员出于自身安全和熟悉装备的考虑,都得检查自己的装备。而且下水前,队员们必须先观察水流方向和速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下水。

一般情况下,两个队员为一组同时下水。他们需要带上潜水装具,入水后还要冒出水面,向应急潜水员做个表示“一切正常”的手势。

队员们沿着入水绳下潜,并把绳子绑在沉船或插于海底的钢钎上,使其成为导向绳。在漆黑冰冷的水下,它就像人行道上的“盲道”。水下考古队员扶着绳子行动,若脱离了搜索绳,可能会陷入危险。

 

两个队员向应急潜水员做表示“一切正常”的手势

【探摸】

潜水设备50公斤以上 每次下水停留一小时内

在水下,潜伴间的沟通只能用手语。比如,手指打“OK”就是“知道了”,大拇指朝上是出水了,朝下则是下潜。

受气瓶容量所限,通常每次在水下只能停留半小时到1小时,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出水。有的年轻队员,沉浸于兴奋的工作状态,总忘记上水,这时就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提醒他们。水下考古对人的体能消耗非常大,整套潜水设备至少50公斤(一般为70公斤),因此每次出水上岸,都需要两名队员协助。

其实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相似,也需要布置探方、绘图、拍照……只是难度要比在陆地上大很多。而考古发掘成果有多大是有偶然性的。如果发现了有价值的物件,队员们需要把发现的文物带上岸,若是带不动的,一般会用绳子予以标记。由于能见度等因素,水下摄影不可能拍摄到较大范围的景物,一艘沉船经常要水下考古队员拼接几千张照片。

 

导向绳在漆黑冰冷的海底就像人行道上的“盲道”

【辛劳】

一连数月“水上漂” 水下最怕炸鱼和渔网

对于水下考古队员而言,每一次出发,意味着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海上漂泊。

“吃住都在船上。”如果船小但风浪大,一个巨浪过来,船的四周可能瞬时变成水墙,这时水下考古人员在船上吃饭还得使点“花招”:把自己绑在椅子上固定住,碗里的饭也不能盛多,免得饭被甩掉。

这些辛苦似乎已成为水下考古人员的家常便饭。然而,他们最害怕的,其实是渔民的渔网和炸鱼,由于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加快,音量也会数倍增强,炸鱼可能让潜水员昏迷,耳膜还可能被炸破。有时在水下还会被水母、海葵蜇到。

由于常年生活在海岛和渔船上,有的水下考古队员的腿被蚊虫叮咬后还会出现红斑,引起发烧。

 

背上气瓶,穿上脚蹼,水下考古队员准备入水

相关链接

中国水下考古: 始于1986年 培养了120个专业人才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出大批中国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并在1986年把这批盗掘的珍贵文物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此事引起国际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并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自此,中国开始展开水下考古工作。水下考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共培养出120多个人才。

来 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