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人物访谈»正文

自然农耕 生态管理 刘金龙大师与他的“古树茶韵”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9-01-21

“国有界,茶无界。有界与无界间,沁满全世界的口感,是属于中国的味道。”

——《茶界中国》

(泉州经济网 黄锦玲)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驮铃叮咚,跋涉千里的驼队马队运送西方的中国商品中,茶叶占了1/3,可以说,茶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价值远远高于任何科技发明。即便穿越漫长而广阔的时空,回到当下,茶仍然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作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安溪铁观音,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品种特性名扬四海,香溢五洲,而这几年安溪县当地政府对于茶产业的扶持与投入也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工匠不断在制茶工艺上提升突破自我,只为了那一杯韵味独特的极品好茶。



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我网记者夜访刘金龙

老茶区出大师

在安溪县境内,主要的茶产区分布在龙涓、西坪、芦田、虎丘、长坑、剑斗、感德、祥华8个乡镇,其中感德和祥华,是外界较为熟悉的新兴茶产业区代表,而龙涓、长坑、西坪、芦田和虎丘五个传统老茶区,却占了安溪国家级六大良种(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的半壁江山。2018年10月“第二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评选出的两位大师,就分别诞生在龙涓乡和长坑乡。



刘金龙大师在茶园

在茶的领域,大师,绝非仅是一个尊称,他们,是核心原产地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拥有国家授予的行业大师头衔。他们是中国匠人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刘金龙,就是这样一位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出生于1967年的他,从事茶行业至今已30多年,因制茶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在茶界被誉为“金龙味”,身上的头衔数不胜数:泉州市人大代表、非遗乌龙茶(铁观音)传承人、安溪铁观音大师、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大师、安溪铁观音名匠、泉州工匠、泉州技能大师等等,慕名寻他讨教制茶技艺的人络绎不绝。然而,大多时候他却顾左言他,甚至闭口不谈,懂他的人才清楚,绝非他一技傍身故作姿态,只因那制茶技艺,并非是他最关注的,让他花了最大精力研究出来的,是铁观音的源头——“茶园管理”和他自创的“自然农耕、生态管理”模式。

“名山名丛”美好愿景

在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期间,我网记者夜访刘金龙,性格爽朗、热情健谈的他为记者冲泡了他自己亲制的铁观音香茗,在茶香氤氲中向记者娓娓道来他那独树一帜的茶园建设经营管理模式。



刘金龙的举源茶叶基地宛若人间仙境

“自古名山出名丛,中国很多茶区都有名山,如武夷山三坑两涧,西湖龙井的狮峰等,但安溪目前没有著名的名茶山,所以,我要通过努力,把铁观音的生态种植管理模式做到与名山相媲美高度,打造安溪的名山名丛来。”刘金龙的一番话让记者“目瞪口呆”,第一次听说“名山名丛”是可以人为打造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名山名丛”的情结引领下,刘金龙将他位于龙涓乡的举源茶叶基地管理得格外出色:独创安溪铁观音“宽株距大茶树”,茶树稀植留高、茶草共生、茶林混合经营,形成“远观是山林,近看是茶园”的生态种植模式。如今,举源茶叶基地不仅成为全国众多茶农管理学习的示范基地,更是多所大学的农业研究基地,成为最具典型的生态茶庄园。

青葱岁月 厚积薄发

据介绍,刘大师自幼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第六,12岁时便在生产队的茶叶初制厂帮工打下手,参与“做青”工序,但拥有玲珑心的刘金龙却把制茶的每道工序都牢记在心,15岁时便挑起家庭的重担,“当时分田到户,虽然有5、6亩茶山,但呈分散性分布,管理起来十分吃力。”刘金龙陷入了回忆,“为了集中管理,我耍了个小聪明,保留占地面积最大的茶园,其他的都跟别人置换,比如拿50株茶树换别人30株,等置换完毕,我家的茶园面积是最少的,但管理是最轻松的,品质是最好的。”忆起往昔,刘大师自己也忍俊不禁,而他独特的管理理念在青葱年纪便已渐露头角。

17岁时,个体经济蓬勃发展,“潮汕人喝茶、安溪人做茶”坊间盛行的谚语,让刘金龙也南下去到广东汕头租了店面卖茶叶,一待就是16年,家里的茶园交给大哥打理,而他只在每年春茶、秋茶采摘季才回家乡。2002年,刘金龙回乡承包了茶山自己管理,并受聘于一个台湾厂家做制茶师傅,2008年,在相关政策响应下,安溪县龙涓乡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技术入股的刘金龙担任技术总监,自此,刘金龙宛如“蛟龙入海”,其精湛的制茶技艺和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得以完美诠释,合作社成立当年,老茶区举源村的茶叶售价从平时的几十块涨到均价400多块,一天出茶量500斤-1000斤,实现了高端茶批量生产,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一跃成为安溪首批国家级示范社,不论茶园管理还是茶叶加工,都是业界模范。

2008年-2011年,安溪铁观音市场呈快速上升期,当越来越多的工匠把精力放在车间苦苦钻研制茶技艺时,刘金龙却把眼光焦距在源头——茶园管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有一切最终将回归其本质,源头的茶园管理才是我们真正要传承的经验。”刘金龙若有所思。

自然农耕 生态管理

在海拔800米山清水秀的布岩山,举源自然农耕生态茶庄园就坐落在这里,茶园面积近2000亩,这里的茶树已经实现了近自然经营,人为少干涉,拒绝化肥农药,这里生产出的生态环保、高效高品质铁观音口感润滑,回甘持久,而打造出这种“自然农耕、生态管理”的茶园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刘金龙用了整整十年。

“茶园基地的优质,关键在生态和土壤。”刘金龙对记者说到,“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当时茶树大多采用矮化密集种植,新种植的要经过三年定形修剪、培养采摘面的却变成了今种明采,茶树生长的合理空间被扭曲。”刘大师有点无奈,“我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种植模式。”据悉,从2008年至今,刘金龙大部分时间都在他的茶园里琢磨着怎么让茶树以更接近自然的方式成长,也经常跟国内权威的农业专家进行研讨,“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自创的茶园管理模式——“自然农耕、生态管理”不仅让举源茶叶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茶庄园,更被安溪当地政府列为示范模式在各个茶园加以推广。“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助推安溪茶叶的品质升级、品牌升值。”刘金龙一脸真诚,“但是,生态茶园不是靠建设的,而是修护来的。我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四部曲,分别是稀植留高、套种绿肥、茶林混合、轮采轮休。”

(一)稀植留高 茶草共生

据悉,针对原有的矮化密集种植方式,刘金龙大刀阔斧的将密植茶树的75%挖除了,茶树株行距达到120-200公分,留高茶树至80-120公分,部分甚至到150公分,培育独株大树茶。“稀植,茶树拥有自由生长空间,才能通风透气,光照效果好,病虫害也相对不易发生;留高的茶树根系发达,对水土的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刘金龙介绍到,“禁用除草剂,改锄草为剪草,覆盖茶园,成为天然的绿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腐殖质。”几十年的种茶经验让刘金龙俨然成为了一位合格的茶农。

(二)套种绿肥 种豆不得豆

而通过稀植留出来的空间,刘金龙并没有浪费,而是合理加以利用,春夏种豆科类植物、冬天种植油菜花等农作物,不仅保护水土流失,更是复育改良土壤的有效方式。“别人种豆得豆,我是种豆不得豆,得茶。”刘金龙风趣的表示。原来,“刘金龙式”茶园管理的第二个精髓在这里:茶园里套种的豆科类植物不是用来收成的。“豆科类本身有固氮功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秸秆腐蚀后又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越养越肥沃,种豆不得豆,但是会让茶树长势更好。”一直倡导茶园生物多样性法则的刘金龙对记者说到,“茶园间隙种植何种伴生植物,也不是盲目性的,这是与几所大学的农业专家合作,选择不同的伴生植物间种于茶树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茶季的检验,最终得出的最佳选择。”

(三)茶林混合 持续发展

改善了茶树自身成长环境,刘金龙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培养茶树的自身竞争能力,通过模拟野生环境,人为少干涉,在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的基础上,在园内套种落叶乔木,起到遮阴增加漫射光的效果,通过构建复层异龄混交林,改善园区环境,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形成自然调控能力强、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通过自然农耕、半野生化的管理模式,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茶园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降低茶园管理成本,打造‘远观是山林,近看是茶园’的生态环保、品质卓越的铁观音名山名丛,这才是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可持续经营的管理新模式。”对于茶园管理,刘金龙的眼光放得更长远。

(四)轮采轮休 修生养息

“为茶园创造出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后,还要考虑茶树可持续生长以及采制效益,不能只有无休止的索取”,针对现如今大多茶园一年采三到四季,刘金龙规避了这种不理性行为,“一年最多只采春秋两季,部分只采一季春茶,让茶树自身有休养恢复过程,调节生长规律,才能充分提高制优率。”

事实证明,在“刘金龙式”的“自然农耕、生态管理”模式下的举源茶叶基地获得了涅槃式发展,举源茶园生产出的茶叶叶片肥厚,制作出的铁观音外形更加肥壮重实,色泽油润,香气花果香明显持久,滋味醇厚甘爽,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肥厚软亮有余香,有生态茶的独特风格,业界称“他的茶香会清晰到从鼻孔里冒出来”。而他所构建的这一套从茶园到茶叶的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和精心钻研出的“自然农耕、生态管理”种植模式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编外话:

2018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上,刘金龙实至名归斩获“大师”头衔,在这之前,他是2009年安溪铁观音制茶师大赛亚军、2012年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赛第一名……面对一系列闪亮的头衔,低调如他,担当如他,他所推崇的“自然农耕、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他却表示:“获得‘大师’称号才是一个开始,无论茶品,还是人格,都要以身作则。”茶是有人性的,一片绿叶,一杯热茶,带着中国特色乡土记忆,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那背后以推动行业发展和升级为己任的一代代制茶工匠。

来 源:泉州经济网 责任编辑:许凌晖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