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县市动态»正文

湮没深山的百年古村寨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3-21

 

树荫掩映 青翠环绕

安溪县城厢镇笔架山下有一个藏在深山200多年的古村寨。前不久,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劈开山间的荆棘草丛,找到了隐身于原始林丛中的古寨残垣,掀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择居笔架 开荒种田

“很多上了年纪的谢氏人都知道古村寨的历史,但年轻人知之甚少。”70多岁的谢力强是了解古村寨历史的老者之一。砖文门楼谢氏宗亲一听说要探访先祖的祖居地,四五十人跟随谢力强寻访他儿时的脚印,开启一次登山之旅。

一路上树荫掩映,青翠环绕,梯田层叠,伴着深山鸟语,恍若走入了另一个时空。路旁厚厚的落叶、松针丰富的无机养分也为各种蕨类植物提供安家场所。笔架山下有一处叫“土斜埨”的地方,古老的村寨便掩藏在这片深山密林中 。

由于时间久远,到处杂木丛生,藤蔓缠连,视野内满是残垣断壁,颇具规模。石基由大量山石简单垒砌而成,构成石墙的石头大小不一。石墙平整而坚固,垒砌工艺甚是了得。附近还有五六个圆形的深坑,谢力强说:“这是粪池,当时家家户户都有,粪便用做肥料。”

“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砖文门楼自第十四世祖谢余务到这里放羊,看到这里山美水丰,宛如世外桃源,便于耕作.放牧,就从门楼迁居于此。”谢力强告诉记者,当时大约有五六户人家二三十人,每家每户的墙壁用石头砌成,屋顶盖的瓦都是到十几公里远的圩镇上挑回来的。

这里山势陡峭,山石林立,梯田却宽大平整,不能不说是一奇。据悉,当年谢余务在此开荒,为了平整田地,每遇到搬不动的大石,就先挖个大深坑,再把石头推入坑内填没。

“当时,这里有一大片茶山,每年能生产18担干茶,现在山里还分布着许多老茶枞,还有一些稀有的茶品种。”据村中老人介绍,“祖先们硬是用双手和锄头,把山地开成一块块梯田,每家每户都开有大片农田,种上稻谷、蔬菜、茶叶、黄豆等,也养猪、鸡、鸭、鹅,还都有一个石磨和一支猎枪,石磨用来磨豆腐和米粉,猎枪用来打猎、防匪。”

匪患猖獗 回迁门楼

“民国时期,匪患猖獗,石墙坚固,土匪就从屋顶拆瓦而下,屋里人拿尖棍戳贼或拿鸟铳防卫,与其抗争。”谢力强说,笔架山的正面是安溪地界,背面是南安地界。由于这里牛羊成群,粮食年年丰收,惹红了山后土匪的眼睛,村民常与土匪发生正面冲突,牛羊全被土匪拉走、粮食被抢空,由于人丁少,村民被迫迁回后垵砖文。

“我属第二十一世,从爷爷这一代就从这里搬回砖文居住,算下来这个古村寨有200多年的历史。”谢力强说,“我小时候就跟父亲来这里耕作玩耍。砖文离这里有五六公里远,白天父亲上山耕作,晚上把粮食一担担稻谷往回挑。”

山对面有一座石头房子,五开间,设有炉灶、床铺。1958年,耕山队开荒种田,管理集体山林,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石房子的左边是一棵百年枫树,粗壮的树干三个人才能环抱过来。初春时分,枫树吐出满枝嫩绿的牙黄,生机无限。树下是一座仅有几平方米的小庙,供奉伽亻南尊王,相传唐代诗人周朴迷恋笔架山美景,曾隐居于笔架山下,面对笔架山美景,每天吟诗作对。死后化身为伽亻南公,也成了当地百姓的保护神。

笔架山山高林密,深深的山涧里不乏潺潺的溪流,如她灵动的脉搏。俯视山脚错落的梯田,宛如一块块温润的翡翠,在阳光下折射出淡绿的光芒。等到漫山红叶时,笔架山又会呈现另一种风姿,四季各有惊艳,笑对世人。

“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先辈的艰苦历史,古村寨历史浓缩了几百年前山上居民的生活习俗,我们很珍惜这笔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思考如何复兴这座古寨,保护和利用好它。”村民谢力昌说。

□记者 罗剑生 吴志明 通讯员 洪金示 刘伯怡 文/图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