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泉港土坑村鲜为人知的海丝盛世 期待荣光再现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8-22

海丝盛世 荣光再现

 

土坑港市遗址,见证了泉州海丝文化的发展

土坑港市遗址,见证了泉州海丝文化的发展

这里有比妈祖还早的海神信仰;

这里曾出现名扬海外的三支海商船队;

这里,还留存着大蚶庙和屿仔壁港,见证过当时海洋贸易的点滴繁荣;

这里,几百年间生活着同一个姓氏的家族,他们缔造出了一个富甲一方的土坑神话……

沧海桑田,位于泉港后龙镇的土坑村,码头已不见潮涨潮落,亦不复昔日船只鳞集、商贾咸聚的繁华。

但居住于此的刘氏家族的海商文化,已形同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成为整个土坑港市遗址海丝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曾经被掩藏在历史的尘埃里、沉寂了多年的土坑港市遗址,前不久被增补为泉州市第七批文保单位,目前正按海丝申遗的标准开展修缮保护工作,力争进入最终的海丝申遗名单。

如今,土坑古厝群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土坑村十几代刘氏后人,也在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述着祖上扬帆出海走向世界的荣光故事,期待着往日的辉煌再现。

鲜为人知的海丝盛世

 

光滑的石板路两旁,还林立着古厝商铺

光滑的石板路两旁,还林立着古厝商铺

骤雨初歇的夏日午后,沿着泉港蜿蜒的海岸线一路驶入土坑村口。一片连绵的红砖白墙撞入眼帘,像是白日做了穿梭时光的梦,脚下踩着的是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路,两旁是成排的明清古厝相向而立,燕尾脊斜入刚刚放晴的天空。

“南京布匹商行”“涂山客栈”“洋货海贸商行”“酒坊”……几十座有着考究布局和精致的雕梁画栋的古厝,门前立着一方方店铺商行的名号,蜿蜒的古街石道,尽头连接着一处名为“厦门口市码头”的遗址。

遗址附近的一片低洼处,一场考古挖掘已经拉开序幕,那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码头,水路直通屿仔壁港。

置身这一古村落里,像是徜徉在一部历史书卷里,岁月不语,可昔日的繁荣昌盛却清晰在眼前。延续了六百余年的土坑村,2014年获批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今,作为“海丝泉州土坑港市遗址”已被更新并列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申遗遗产点,现已开始考古挖掘和保护修缮工作。

过去少受关注的土坑,为何突然脱颖而出?厦门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专家庄景辉教授,正带领他的团队进行土坑村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相关研究。

海神信仰早过妈祖

在“海丝泉州土坑港市遗址”申遗专家指导组组长庄景辉教授看来,在十几个申遗点中,土坑港市遗址独具特色,它的加入将使泉州海丝申遗的内涵更完整、更丰富。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土坑港市便是这众多港口中的一个,此前,这里对“海丝”史料的研究并不多。“土坑最近才被列入申遗名单,根据申遗时间表,余下的时间已很紧迫。”庄景辉和他的厦大专家团队,对土坑村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专家调研发现,早在唐、五代,土坑村就有聚落居住,参与海洋贸易,并在村中建造祭拜神庙,祈求平安。清嘉庆版《惠安县志》载:“大蚶庙在添奇铺海滨,昔海涛汹涌,有物轮困高大,乘潮而至,乡人异之,为立庙。海商祈风亦能分帆南北,五代、南唐封光济王。”他介绍道,土坑村对光济王的海神信仰甚至比妈祖还要早,至今还留存着的大蚶庙,见证当时海洋贸易的点滴。

泉港地区自古海运发达,是东南“海丝”重地,与泉州古港码头自东北向东南连成一线。早在宋代,肖厝港就有与南洋群岛通行的记载。在地理位置上,土坑村介于肖厝港和峰尾港之间,先民就依托肖厝港“水深港阔”的优势,和峰尾港半岛天然避风港湾的特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贸易,土坑村可供大船停靠的屿仔壁港,发展基础得天独厚。

三支海商船队诞生后

明朝1404年间,莆田的刘宗孔家族迁居土坑村,使得明清时期土坑村的海贸发展空前繁荣,诞生了三支海商船队:刘端弘(俗称“刘百万”)船队拥有二十艘三桅洋船,其长子刘建珍拥有十八艘,刘百万堂兄弟刘端山则有十六艘同类洋船。屿仔壁港也因此成为土坑村的主要海港。

海路走我国厦门、宁波、台湾及日本琉球,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后龙镇上西村部的肖山清音寺碑记,记载了当时土坑村与菲律宾、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海上交流非常便捷。

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海洋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土坑经济的繁荣,土坑刘氏族人全民经商,有房子就做生意,古厝的前部为店面,后部为仓库、住宅,形成了“街在古宅、宅在街中”的商业格局。

两条最主要的古街现在还遗存着,当时的经营范围以海商为主,延伸发展到当铺、药铺、布店、杉行、冶铁等行业,仅当铺就有振铺、来铺、仁来、宜兴、振义、施布等八处。

如今村里保存下来的古大厝,依旧可以洞悉当时的盛景。因为也肩负着店铺功用,古厝沿街的窗户比传统闽南古厝多且大。“木窗户一放下便成为货架,窗户下方还有两根凸出的石条可做支架,这在别处的古厝都很少见。”庄景辉介绍。

在海商经济的推进下,土坑村形成了以屿仔壁港为主要港口,祠堂口、施布口两条主街道,厦门口市码头为主要货物聚散地的规模庞大的港市。土坑街也因此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港市商业街,商业辐射厦门、泉州、莆田、广东、海南、港澳台等地,境外主要为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

考古发现将进一步论证

沧海桑田,如今,土坑村靠泉港沿海大通道一侧的“屿仔壁”港口遗址,海岸淤泥堆积,只有几艘小船横陈在此。村人介绍,在海堤和沿海大通道修建之前,该港口依旧是货物的重要中转站。

厦门口市码头,已不见潮涨潮落,亦不复昔日船只鳞集、商贾咸聚的繁华。淤泥越积越深,海岸线越退越远,村民加盖的房屋也让码头变得越来越小,越埋越深。

现在的厦门口市的遗址,眼前是一片种着蔬菜和亚热带果树的田地,已看不出码头的踪影。土坑港市遗址被列入申遗名单后,厦门口市码头开始了考古钻探,在1.2米至1.8米深的淤泥下,专家终于看到了被层层掩埋的海泥堆积。在对近3万平方米的港口遗址挖掘后,陆海分界线终于明了,在考古勘探区域发现了海岸、海滩、海沟、进出口等迹象。

紧接着,专家将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历史实物依据。

□延伸阅读

什么是“土坑港市”?

庄景辉提出了土坑港市“一港两街一码头”的构成体系,理清了土坑港市“始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历史脉络。“一港”指的是屿仔壁港,“两街”是现仍保存着的施布口古街、祠堂前古街,“一码头”即厦门口市码头。庄景辉介绍,“港市”,是指在与海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因这个港口而形成市场、聚落。港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泉州港口那么多,但土坑的港市,几百年间都是由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在这里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海上贸易,这是土坑港市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现在居住在土坑村的村民,全为刘氏后人,这里刘氏家族的海商文化已形同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成为了整个土坑港市遗址海丝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啥叫“厦门口市”?

“厦门口市,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闽南话都将这个码头称为‘下面的码头’,‘下面’闽南语与‘厦门’很相似,后来就演变成‘厦门口市’的称呼。”庄景辉带领的团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以往海上的船停靠在屿仔壁港,一艘艘小船将船上的货物进行分装,然后再运到厦门口市码头,上岸交易。

来 源:闽南网 责任编辑:张金环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