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传统产业»正文

四十载匠心做茶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4-22

 

痴迷铁观音40年,魏月德仍兴趣不减。

 

魏月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魏月德(右)认为,做茶先做人,不可或缺的是匠心精神。

 

对技艺的不断研究和总结,成就了他的高超技艺。

 

1997年第三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茶王赛上,魏月德夺魁。

作为国家级非遗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铁观音发现者魏荫的第九代传人,今年53岁的安溪西坪镇松岩村人魏月德,潜心研究茶叶40年。其间,面对各种压力的冲击,他几度沉浮。

对茶,魏月德像谈恋爱一样,从感兴趣,到爱慕,到喜欢,再到痴迷。即便如今已是著名人士,他仍坚持自己管理茶山、做茶,寒暑不辍。魏月德用他的坚持和热爱,书写着传奇的经历。

□本报记者 谢伟端/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

儿时将制茶当成娱乐

从八九岁开始,魏月德就与茶结缘。“小时候没东西吃,和大人去生产队采茶,大人能赚工分,小孩子就有点心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仿佛就在昨天,魏月德说,当时如果参与摇青、炒青,还能吃到豆干,“有吃的引导,我每次参与做茶都很卖力。”

13岁那年,魏月德已经会用双手采摘很标准的茶叶。当时的天气比现在冷,内安溪的山上气温更低,制作秋茶期间能感觉到阵阵凉意,这时的魏月德很享受长辈叫他去添火烘焙茶叶,因为烘篮旁边很暖和。

小时候,采青、摇青、炒青等做茶的各个环节,还都配有茶歌,魏月德沐浴在浓浓的制茶氛围中,也因此对茶产生了兴趣,把采茶、制茶这些繁复的劳动当成娱乐活动。

2

承受重压一度欲放弃

兴趣归兴趣,真正踏足茶业,对魏月德来说,却是一次磨难。魏月德十四五岁就开始在生产队从事育苗、种茶工作。16岁时,国家慢慢允许茶农承包茶山,且承包的年限不断增加,受政策鼓励,1979年魏月德开始大面积开辟茶园,自家产茶量从一年50斤迅速增加到了一年1000斤。

茶产量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了,这么多的茶要靠自己一个小家庭做,还要确保质量,劳动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那个时候经常把手脚都磨破了,只要有一点点时间,躺在地上都能睡着。”魏月德说,除此之外,另一个问题是卖茶难,因为当时镇里面没有人收购茶叶,他只好把茶叶挑到漳州、厦门等地销售。即便这样,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流通、运输等方面还有很多的限制,茶业销售仍很难上去,精神压力非常大。

承受着体力和精神双重压力,魏月德一度打算放弃。这时,父母训斥他说,铁观音对魏家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每年都会发芽,能给家里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如果你丢掉这个传家宝,你还能做什么!”魏月德被骂醒了,咬牙挺了过来。

3

深入研究 让他从兴趣到“爱慕”

1984年,魏月德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小的茶叶加工厂,但在当时,他甚至连工商营业执照都无法办下来。直到1985年,他才注册了“福建安溪岐山茶叶加工厂”,这是安溪首家由私人创办的茶叶加工厂。当时,他以“魏荫”、“石鼓岩”两个牌子出售茶叶。1986年开始,魏月德首次带着300斤茶叶来到汕头出售,销售量增加,此后他在汕头的生意不断扩大,每次发往汕头的茶叶都在1000斤至1500斤,每年可销售茶叶2万多斤。

也正是从办厂开始,魏月德有了自己的工人,也开始对他们进行分工,魏月德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茶叶上。“铁观音真的很奇妙,同一批茶苗,你种在不同的山头,味道就不一样;同一个山头,海拔或朝向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块茶园,采青时间早晚有差别,味道也不一样。”因为有了这些疑问,魏月德对铁观音越发兴趣,并转变为“爱慕”。

这些年里,魏月德在生意上几度沉浮,但不管怎样,他每年都要亲自去考察茶山,亲自做茶,之后再亲自比对每一泡茶的区别。魏月德把这些研究心得牢牢地记在心里,诸如种铁观音要选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的地方。

4

13年“拼”成“茶王”

因为对茶的热爱,再加上做生意有了一定的积累,让魏月德萌生了举办茶王赛的想法。1992年秋天,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茶王赛。之所以轰动了四里八乡,不仅在于活动本身高达3000元的茶王奖金,还在于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担纲赛事评委,更在于主办活动的竟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茶农,而且是贷款来举办茶王赛。第一次茶王赛成功举办后,魏月德又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出资6万元和几十万元举办了两届茶王赛。

“说实话,举办这些茶王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张天福老先生对我说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你只要把铁观音做好就成功了,你要永远记住,要保护好铁观音这棵母树’。”

在举办茶王赛的过程中,魏月德也意识到,只有自己戴上茶王的桂冠,才是真正把茶做好。此后,魏月德更加苦心钻研,倾心拼配。为了拼配出一泡好茶,他甚至可以两天两夜不睡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7年第三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茶王赛上,魏月德如愿夺魁。“从办厂到自己成为茶王,我花了整整13年的时间。”

5

潜心钻研 制茶技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许多茶叶机械被引入,安溪之外的许多地方也都种植铁观音,铁观音制作工艺四处开花。面对这种情况,魏月德仍坚持用最传统的技艺做茶。他认为,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技艺是不一样的,工艺大家都懂,但技艺却是要不断研究和总结。“传承铁观音技艺需要发展;发展就需要研究;研究要分析效果,只有通过一年又一年的亲身实践才能获得。”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存放自己做过的铁观音,不断比对,才能总结提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制茶技艺。

尽管企业事务繁多,但近几年,每个星期魏月德还都要到茶园去考察,“因为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要虚心面对大自然,就必须时时与大自然接触,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茶。”魏月德的制茶水平也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些看似非常简单,却高度凝练的口诀在他那里总是能顺手拈来。而一些平常做茶人、喝茶人没有关注的问题,诸如揉碾机有几只脚,一斤茶叶包含多少颗茶芯,这些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冷僻”问题,魏月德都研究得很透彻。他通过仔细地数每一个山头生产的茶叶得出结论:一斤茶包含350至600颗茶芯,海拔及鲜叶老嫩度的差异,导致数量的不同;再比如石质和土质的土壤,种植出来的铁观音,差异在哪里,也经过他认真比对得出结论。

“我已经深深爱上了做茶,好茶是用精神、血汗换来的。虽然很辛苦,但我如果离开茶,我现在一天都活不了。”魏月德将自己40年的经验总结集成《安溪铁观音秘籍》一书。

6

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茶人

在工艺领域,很多师傅不肯把技艺传给他人,原因是怕他人学会了,会抢了自己的饭碗。作为国家级非遗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铁观音发现者的第九代传人,魏月德始终抱有一种感恩之心和使命感。

魏家家训,铁观音制作要保护于根,传承于义。在他家族传承中,男人每天三杯清茶敬奉观音;女儿出嫁要送两株茶苗,只传茶叶栽培技术,不卖茶苗。先祖还交代,如果你自己不做铁观音了,也要教懂一个人会做。

为了传承铁观音制作技艺,近日,魏月德在乌龙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镇松岩村,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习所揭牌暨开班仪式。安溪很多知名茶人,如国心茶业董事长黄清平、龙涓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陈敬敏等100多人都虚心跟他学习。

尽管人数众多,但老魏恪守准则,每班精挑细选36名学员,其余或陆续再报者只能第二班、第三班……“茶人就是茶心,茶心就是匠心,做茶先做人,不可或缺的是匠心精神。”魏月德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小册子,册子分为四个等级,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理论及实践课程,且经他本人鉴定通过,他才会在小册子上盖章,“我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学,如果只是想来镀金的,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社会影响力有多大,我都不会让他通过。”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