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世界知名文化遗产专家继续谈海丝、论文化 【专题】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6-09

“南海一号”始发港很可能是刺桐港

 

人物名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孙键

人物名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孙键

孙键所作的《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言,从“南海一号”沉船说起。

据了解,这艘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南宋沉船,泉州人并不陌生——在“南海一号”试发掘的瓷器中,过半产自泉州德化窑和磁灶窑。预计的古船文物总数中,德化陶瓷数量可能占两成。多名专家也因此推断,“南海一号”始发港很可能是刺桐港(现在的泉州港)。

“南海一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蕴含的信息量极大。孙键提到了船上大量的贸易瓷器,“瓷器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是为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异域不同的文化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孙键以沉船上发现的德化窑大盘(碗)为例说明。

“20世纪60年代,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根据自己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调查的中国陶瓷器出土情况,提出‘陶瓷之路’的概念,用来指称中国唐代以来通过南海、东海与世界各地的陶瓷器等贸易。”孙键说,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输送,如茶叶、香料、蚕丝等。之所以叫“陶瓷之路”,就是因为它以瓷器贸易为主。

泰国海丝遗址中有众多中国印记

 

人物名片:泰国文化部艺术局考古与博物馆司高级顾问、专家 阿玛拉·瑞苏查特

人物名片:泰国文化部艺术局考古与博物馆司高级顾问、专家 阿玛拉·瑞苏查特

在与其他地区人民跨越海洋进行交流之前,泰国原住民一直靠海维生。

考古发现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交流,也见证了泰国与中国通过海丝建立的长久联系。

发言中,阿玛拉·瑞苏查特向大家展示了泰国丰富的出土文物。在泰国的古迹和考古遗址中,留下许多来自中国的印记:壁画上乘帆船到泰国旅行的中国游客;博物馆石碑里的中国文字;很多中国汉代的钱币通过帆船贸易带到泰国……

阿玛拉·瑞苏查特说,为了证实泰国人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泰国相关部门十年来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在考古遗址中有了新发现:源自中国南方的铜鼓,铜鼓所用的锡、铅矿石和铜矿石来自泰国的矿山。

很久以前,泰国当地人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印度接触,建立了港口社区。在公元9世纪-13世纪里,泰国历朝王国在与东西方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逐渐接纳了新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书写方式、宗教语言。这些王国的人民也掌握了包括中国釉瓷制作在内的许多新技术。

在泰国历朝王国中,港口城市的原住民,作为多国贸易的中间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各国人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泰国,不少人甚至在此定居。阿玛拉·瑞苏查特举例说,有一个中国人成为泰国南部省份的官员,他的继承者也一直统管那个地区,持续了七代。

阿玛拉·瑞苏查特说,在泰国,有中式的庙宇;在泰国陶瓷的代表种类里,出现了带有泰国人和中国人特征的人物图案;在泰国,甚至有些石像是中国和欧洲圣人的形象,“这也是泰国人通过海丝的大帆船贸易,从中国带回国的”。

花絮

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围观”泉州非遗

 

与会来宾观看漆线雕现场制作

与会来宾观看漆线雕现场制作

昨日上午,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学术研讨继续进行。原想着7日茶歇期间的泉州元素展示已淋漓尽致,没想到,昨天,“泉州味道”又上新花样,让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大呼惊艳和过瘾。

与7日的刻纸花灯、惠安影雕等不同,昨天来到论坛现场的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漆线雕代表性传承人黄雪玉前几天才刚从国外参展归来,一接到论坛举办方的邀请,她立马就答应了——“这是我们泉州特色手工艺文化,一定要让外国文化遗产专家看看。”

于是,她和学徒带着材料、两件半成品和几件用作展示的成品来到会场外,在茶歇期间,现场为外国专家展示漆线雕的制作过程。精雕细琢的手艺很快就吸引了许多专家“围观”。

“这是什么材料?需要涂上颜色吗?图案成型以后还要烧制吗?”希腊文化体育部水下文物管理局局长安吉利·西蒙斯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不断询问身边负责翻译的志愿者。当得知漆线雕在泉州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时,她连连点头称赞。

和安吉利·西蒙斯不同,她的同事——希腊文化体育部水下文物管理局主任克丽莎·武石则对中国特色服装更感兴趣。“你这件衣服是丝绸的吗?真漂亮!”在与一位身着特色服饰的工作人员合影后,她夸奖道。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凸显论坛中的泉州元素,此次泉州除了在茶歇期间设置“非遗”现场展示以外,还十分用心地将茶歇现场布置和工作人员的服装分设不同主题,让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感受到“采茶姑娘”、“惠安女”等闽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风情。

来 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