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人物访谈»正文

权威解读:屠呦呦获诺奖幕后故事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10-13

(原标题——中国中医科学院权威解读:屠呦呦获诺奖幕后故事)

 

 

屠呦呦研究员获诺贝尔奖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10月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应媒体要求召开见面会,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朱晓新和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就“屠呦呦获诺奖”这一热点事件答记者问。

屠呦呦其人

之前有媒体报道,屠呦呦老师的性格比较耿直,而姜廷良对她的第一评价是”非常认真“。据他介绍,平时在聊青蒿素的事情时,屠老师会去找一些记载,常常是查对书籍后过几天才告诉他一个准确的说法,”屠老师性格也比较直爽,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也造成了大家对她的误会。学术争鸣是很正常的“。

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屠老师的执着精神也令姜廷良钦佩,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40多年前发现青蒿素有效部位的那段故事。“1972年11月左右分离出青蒿素结晶,动物实验结果非常好,但是在临床实验中,效果不好,海南临床试验中做了五个病例,一例治好,大概两例明显减少,另一例无效。为什么动物身上结果好,但在人身上却不好?分析原因可能是片剂的崩解度不好,影响吸收,所以重新用胶囊进行临床实验,治疗三例全部有效。如果按照常规,第一次临床实验并不理想,就像胡椒的研究那样,实验结果不好可能会另选药物进行研究,但是她(屠呦呦)依然执着研究“。

进入中药所之后,由于中药所规模比较小,屠呦呦并没有师从哪位教授或者参加某些课题组,在正式接受抗疟研究之前,她还做过关于中药炮制、其他中药的化学研究、中药的真伪优劣品种质量研究。

众所周知,青蒿素的研究是在文革期间进行的,为何会选择屠呦呦主持这个项目呢?在姜廷良看来,当时的决策人应该认为她有能力承担这个任务,项目最开始就只有屠教授一个人,随着任务进行,团队成员不断变化,到最后所内大约三分之一的成员都参与其中。

青蒿素研制

任何科学研究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而且青蒿素研究还受到了当时条件的限制,屠呦呦及其团队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在研究中不断涌现。据姜廷良介绍,在起步阶段,屠呦呦团队做了历代文献和方子的积累探索,由此按照现在常规的提取方法进行研究,“他们在实验室筛选了不少药物,最终才确定了青蒿“。

姜廷良老师讲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遍筛选,根据文献确定对象筛选了上百个药物,最终筛到几个药,青蒿只是其中之一。但那个时候还筛到了另外一个抑制率达到90%的药物——胡椒,而青蒿的抑制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几,这么一比当然是先拿胡椒做临床实验,但是实验的结果并不好。第二阶段是一年以后的事,青蒿是被作为重新再筛选的对象,但最后的数字也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也就是10%-40%的抑制率。到了第三阶段,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青蒿的一个方子,屠呦呦受到启发,开始考虑提取过程当中的温度问题,于是就改变温度,用低沸点的容器去提取,接下来就出现了非常好的结果,青蒿的抑制率几乎能够达到100%。由于得到了有效部位,这个阶段在青蒿素的发现中占有重要位置。当时,青蒿这味药除了屠呦呦团队以外,还有别的单位也研究过,但都认为没有作用而放弃了,所以说,在青蒿素的发现上,屠呦呦做出的贡献是关键的,发现后,需要用实验证明结论是正确的,又做了动物实验。到了当年年底,实验结果出来后,向全国通告,使得别的单位也产生兴趣,继续对青蒿展开研究“。

团队以身试药

发布会现场有记者提到,有传言说当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以身试药”,对此,姜廷良解释道:“有效部位的试药是屠呦呦亲自试,据我所知,她的团队中还有别的同事也亲自试药。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科研人员还是需要有献身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屠呦呦当然更有这样一种献身精神。”而朱晓新补充道:“有些媒体存在误解,认为是青蒿素导致肝损伤,其实肝脏损伤并不是青蒿素造成的,在我们实验过程中,需要接触许多有机溶剂,长期从事这个工作,并且当时的防护措施不好,大量的有机溶剂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

屠呦呦及其团队以身试药,这样的举动是当时的科研传统,还是无奈之举呢?朱晓新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合适。当时屠教授承担的项目是523项目,任务紧急,必须快速验证是否有效,要应用临床的话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青蒿素的结构比较特殊,结构中有一个过氧桥,很有可能产生毒性,当时也召开了很多咨询会议,并且虽然动物实验开始进行,但是仍有种族差异,快速有效应用临床的手段就是尽快进行临床实验。另外,疟疾有季节性,错过夏季需要等到第二年夏天有疟疾流行再进行实验,时间紧,想尽快完成任务是主要原因,当然屠教授和她的团队为科学奉献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发现青蒿素之后

上世纪70年代发现青蒿素,为屠呦呦及其团队赢得国际声誉,屠呦呦在多个场合也反复说过,“这是中国的中药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提高”。青蒿素从发现到正式批准成为一个药,中间经历了十几年;1981年,青蒿素在国际上正式得到认可,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给予认可。目前青蒿素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国外对青蒿素的研究不局限于抗疟作用,更发表了许多论文。而多年来,屠呦呦也并没有止步于青蒿素的发现,如今她也还在继续指导有关青蒿素的新的适应症的研究工作,并准备报国家审批。

另外,有记者提到青蒿素的专利问题,“青蒿素是以屠呦呦老师为主发现的,但是专利是否在外国人手里?”对此,姜廷良解释说,青蒿素的发现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实行专利保护,当时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没有个人署名,是以集体署名的形式发表的青蒿素的结构。关于青蒿素本身,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我们国家没有专利,世界上也不能有专利。至于说国外以青蒿素为基础做出一些衍生物,这个新的衍生物可以有专利。

(编辑整理:汪海伦)

 

 

来 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张金环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