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县市动态»正文

安溪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10-22

 

眼下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打桂花”成为一景。近日,笔者在桂花栽培较多的虎邱镇芳亭、林东等村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打收桂花,村民们有的在桂花树下拉好棚布做好接花准备,有的拿着长竹竿拍打桂花树,空气中弥漫着袭人的花香,让人感觉如同沐浴在花海中,画面美得令人窒息。 (林育金 林炳根 摄)

去年以来,安溪县紧紧围绕省、市“精准扶贫”工作部署,继续发扬“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精神,在扶贫的同时更注重扶心扶智,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扶贫转变,帮扶49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落实帮扶项目299个,投入帮扶资金7692万元,减少贫困人口2.35万人。

扶贫聚力到村

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位于安溪、华安、漳平三地交界处,群山连绵,山高路远。要致富,先修路。去年以来,安溪县、乡两级以珍山村列入省扶贫村为契机,整合扶贫、交通、移民、财政、审计等部门,连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原有的3米宽16公里的进村公路道路拓宽至6.5米;拓宽本村通往福田乡道路,方便珍山村村民往来福田高速出口……

“村离乡政府16公里,山路崎岖不平,全是土路,遇到雨天车子根本进不了村,加上道路经常坍塌,给人员往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外来的茶商进村渐少。现在好了,修了路,我们的茶叶销售又顺畅了。”茶农陈明火兴奋不已。

省委组织部选派驻珍山村第一书记蔡奋山把高效解难题总结为部门的团体战和不脱钩、不断线的持久战:“针对茶季用电问题,电力等部门持续帮扶两年,改造升级电网、建设变电站,缓解了茶农用电高峰电压不足的问题,茶季茶农再也不愁断电影响制茶了。”

“各级领导非常关心我村的扶贫工作,去年,县长高向荣还亲自带领相关部门到我村开展现场扶贫,让财政等部门拨款90万元,用于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珍山村村主任陈锦珊告诉笔者。

珍山村的扶贫攻坚态势,是安溪县整合县直单位帮扶资源,集聚扶贫力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2014年以来,该县共帮扶49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其中省级5个、市级17个、县级27个,落实帮扶项目299个,投入帮扶资金7692万元。

“除了整合县直单位定点扶贫,该县10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还主动与晋江市沿海10个镇(街道),开展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实施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首批对口帮扶资金385万元。”安溪县脱贫办主任陈永春告诉笔者。

产业带动到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安溪县引导贫困户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基本产业的思路。

地处安溪偏僻角落的湖上乡盛富村,海拔680米。“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个常年云雾缭绕、日照充足的山村,是出上品铁观音的地方,但长期以来茶农“单打独斗”、无序竞争,茶叶缺乏品牌,销路不畅,多数被规模茶企低价收购,贴牌后高价销出。

在安溪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盛富村党支部牵头筹集资金50万元,创办了“盛富茶叶合作社”,探索出“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注册了“盛富金铜锣”商标,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茶卖到了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该村村民钟锦置喜滋滋地说:“加入合作社后,茶叶价格比以前高了许多,自己又在合作社里打工赚钱,一个劳力能有多种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盛富村是安溪县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的一个生动例子。据了解,通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安溪县帮助贫困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山茶油、生姜、柿饼、淮山、茭白、石斛以及藤编工艺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去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实施产业发展项目59个,投入帮扶资金近850万元;安排县直单位挂钩帮扶100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每户扶持1000元至3000元,下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5万元,帮扶2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每户扶持3000元。”陈永春介绍。

金融扶贫是安溪县产业扶贫的另一重要手段。

作为全市唯一被省里列入扶贫小额信贷创新试点的县,安溪县推出了扶贫小额信贷,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有效途径,实施精准扶贫到户。“以前只能四处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在扶贫小额信贷的帮助下,我回家种了3亩多的茭白,不仅收入逐渐增长,家里的老人小孩也照应得了。”说起小额信贷的“造血式”扶贫,安溪县龙门镇的林健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安溪县去年启动扶贫小额信贷以来,目前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37.7万元,助力492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未来5年,安溪还将多渠道筹措资金,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金金额扩大到1000万元,形成1亿元左右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池,为实施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为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实现增收提供资金支持。

股份合作带一批、金融扶贫促一批、动员乡贤包一批,通过精准的产业扶贫模式,去年以来,安溪就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了2600户,共计1万人。

智力帮扶到人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搞清“家底”,智力扶贫,成为安溪县精准扶贫到人的前奏。

谁家劳动力还没有培训、谁家没有信息或思路不对……县扶贫部门先后给71个贫困村2.15万户7.53万贫困人口进行了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安溪借助弘桥智谷网商学院、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等平台,依托安溪茶学院、安溪茶校等院校资源,利用“茶叶万人培训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载体,按照个人所需,分批次组织贫困人口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更多群众掌握了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

蓬莱镇后厅村年仅23岁的刘伟东是其中的受益者。由于家庭拮据,2007年他初中没毕业就早早辍学在家,在家里,平时帮父母干点农活,做做工艺品,偶尔也上上网。2012年,小刘参加了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提供的免费电子商务培训。回来后,他在淘宝上试着开两家店铺:一家卖茶叶,一家卖藤铁工艺品。他将原来的家庭作坊变成“淘宝店+家庭工厂”,使得这里的茶叶和藤铁工艺家居用品行销全国各地。

如今,刘伟东已拥有近10家网店,20多名员工,“最初只能维持收支平衡,后来情况好多了。现在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上百万元。”谈话间,刘伟东电脑上阿里旺旺的“叮咚”声不绝于耳。

配合省、市,积极选派部门和乡镇干部派驻贫困村,指导村民发展生产,是该县开展智力帮扶的措施之一。

走进参内乡罗内村千粒红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黄素珠指着车间里一箱箱正在装箱待发的新鲜瓜菜说:“这都是我们这刚摘的新鲜瓜菜,准备给县城各大超市送哩!”

在车间后方,菜棚里的农民黄源水搬出一篮子花菜送往车间,“这都是政府带来的好处。”他说的“好处”,就是县委、县政府派驻到该村的农茶局干部小张帮助他们改进了温棚,还教了新技术。小张到该村后,直奔农民多年种菜而没能致富的产业,从根子上找到了原因——设施落后,技术不到位,又及时“寻医问药”,推广一年三种三收、育苗移栽、无公害栽培管理等技术,并经常深入基地指导,很快提升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老黄算了一笔账,以前一棚菜种一年,收入三五千算好的了,今年一年种三茬,收入近两万元。老黄感慨道:“还是新技术好。”

“对安溪而言,扶贫开发一直在路上”,安溪县县长高向荣表示,今后,安溪将加大扶贫工作力度,落实县领导和乡镇领导联系挂钩帮扶制度,财政每年也要增加投入1000万元,用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我们的目标是,到2017年,要让71个贫困村和5.1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张晓斌)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