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本网动态»正文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理论征文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12-22

编者按

今年8月,市委宣传部、市海丝办、泉州晚报社联合发起“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理论征文活动,广泛征集各界意见,汇聚各方智慧,为泉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言献策。理论征文活动得到各界热烈响应,活动启动以来主办方收到许多应征作品,还有不少热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泉州新阶段发展前景的美好期盼。本月4日本报专版刊登理论征文作品,今日本版继续刊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打造海丝国际文化旅游城市的研究与设想

依据“打造海丝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与海丝先行区建设”的两大发展战略,本文提出了泉州旅游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海丝国际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加快海丝文化申遗步伐,走联合发展之路的设想,建议通过发展海丝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将泉州建成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内涵厚重、旅游特色鲜明的旅游强市,使泉州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再迈一个新台阶。

一、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海丝国际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泉州,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自然风光极富特色,是镶嵌在海峡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700多年前泉州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在中世纪有着400多年的辉煌。行走在城市中间,千古遗风依然会在不经意间多次闪现,既古朴清雅又精致婉约,既内敛深沉又舒展奔放。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打造海丝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与海丝先行区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泉州对海丝文化旅游的认识要有突破,应将海丝文化旅游作为未来的接续产业来抓,要加强对海丝文化的保护,同时按“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的要求,建立海丝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推进泉州海丝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旅游精品战略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要想使自己的项目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看产品质量是否优化和上乘,即能否把泉州一流的海丝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成一流的产品。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长远的海丝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强化精品意识,杜绝无序开发,以提升泉州海丝文化旅游的档次和品位。

根据旅游发展从观光到休闲转变的趋势,泉州海丝文化旅游产品定位要准确,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扬长避短,从强化旅游景点、节庆活动、旅游线路的吸引力入手,突出优势,独辟蹊径,创新内容,丰富内涵,努力策划和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精品项目。可重点发展如海丝文化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海上旅游、商务旅游、会奖旅游、休闲旅游等,以提高针对性和参与性,适应海内外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把泉州打造成集休闲观光、商务度假于一体的海丝国际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做旅游就是做文化。优秀的旅游景区都是文化注入的结果。即文化附加值高的旅游景点,越有把握成为名牌旅游景点,否则无法满足游客高品位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打造海丝国际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泉州旅游要突出历史文化内涵,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升海丝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和文化吸引力,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增添泉州旅游的魅力,形成竞争优势。

在景区建设上要尽可能减少户外商业广告,增加公益图文,以凸显人文关怀。在文化塑造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独到之处,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泉州旅游要把“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红砖文化”、“海洋文化”、“民居文化”、“戏曲文化”、“休闲文化”等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应突破传统导游词的框架,每一个景点都应编制一套精美的中英文导游词,每一篇导游词都应是一篇美文,在尊重导游词特征的前提下,要强调文学性和诗词化,把泉州海丝文化旅游的魅力形象更生动地介绍给世界,以充分展现泉州海丝文化旅游深厚的历史底蕴,最大程度地引起游客的兴趣,让游客置身其中,尽情体验泉州的民风民情,使泉州成为海内外游客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三、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广泛征集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宣传口号、徽标

品牌形象,是一种精神塑造,是泉州海丝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所在。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形象设计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系统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海丝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徽标的确立。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确立,能成为人们前来泉州旅游休闲的动力之源。为进一步提高海丝文化旅游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建议泉州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海丝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徽标。

根据泉州海丝文化旅游的特点,建议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设计为:“海上丝路明珠,醉美山水泉州”。“海上丝路明珠,醉美山水泉州”,凸显出泉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源脉,展示了泉州的山水之美,既是定向,又是定位,大气恢宏,朗朗上口,易记、易传播,寓意泉州风光无限,人文厚重,魅力独具,全力打造海丝国际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海内外游客到泉州休闲旅游一定会不虚此行。

四、加快海丝文化申遗步伐

海丝文化,是泉州旅游的宝贵财富,是“泉州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是泉州宝贵的无形资产。泉州拥有众多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创造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海丝文化”。泉州的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泉州的宋代古船、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将成为世界的名胜,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例如,当年鲜为人知的丽江古城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其旅游综合收入占了丽江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为进一步扩大泉州海丝国际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泉州加快“海丝文化”的申遗步伐,让泉州“海丝文化”能得到更专业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走联合发展之路

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将海丝文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要走出泉州,谋求更大的发展,应与福建省内各地、台湾省,及其他省市的海丝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形成“联动、互融、共赢”的区域联合机制,相互推介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开展共同的节庆活动,联手打造一程多站式旅游产品,推进区域内旅游资源共享、游客互动、车辆互通、导游互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和培育精品海丝文化旅游线路和精品活动,达到旅游产业多赢的发展目标,推动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乔刚 品牌形象设计师,长期从事旅游产业研究)

扬帆起航重走“新丝路”

——泉州民营经济如何沿着“新丝路”加快走出去刍议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大背景下,泉州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成为“新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泉州如何将历史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在“新丝路”中走稳、走好、走远?笔者认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引导民营经济加快走出去是关键。

一、“新丝路”走稳,“修好路”是前提

政府是“走出去”战略的制定者、服务者和管理者,民营企业“走出去”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政府只有加大力度帮助民营企业“铺好路”,才能使泉州民营企业在“新丝路”上“走得稳”。

(一)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制定者,政府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条件。

1.整合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着力提升品牌品质,将企业和产品做到行业的最优,提高在产品价值链中的话语权;二是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要求,创新项目生成机制,重点发展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业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伸项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端项目;三是创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借助信息数据、融入文化创意,高度注重研发设计和营销市场,从产业规划、产品设计、商品营销等环节,优化商业运营模式,拓展盈利空间。

2.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坚持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共同两个轮子一体部署、协同推进、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互相支撑,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良好局面;二是坚持改革先行,在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竞争等方面深化改革,切实解决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三是完善龙头企业及创新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光电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全力打造民企国际品牌。一是鼓励现有名牌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收购、兼并,加快优良资产向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集中,实现名牌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品牌,全力打造若干个国际性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全国性大型专业市场,在积极扶持泉州现有总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引全国知名企业在泉州设立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配套基地、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等;三是充分发挥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的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建设泉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区。

(二)作为“走出去”战略的服务者,政府应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种要素支撑。

1.建设“海西现代服务专区”。一是要继续把握海丝先行区及相关政策机遇,探索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商务服务中心、区域金融创新中心、专业服务中心、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基地、企业“走出去”促进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专业论坛或交流,帮助企业与业务关联地区的政府或中介机构建立联系;二是不断完善境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帮助企业了解分析各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市场等各种环境情况,加强对企业融资、保险方面的服务;三是加快引进、扶持一批国际性的中介服务机构,比如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市场分析等各种服务。

2.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一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和模式对本市企业境外投资合作提供融资支持。二是加强与中非基金、中国东盟基金的合作,推动建立“走出去”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走出去”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解决企业“走出去”长期经营所需的外汇资金。三是探索建立境外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平台,设立专项支持资金,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股权融资等途径开展持续资本运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一是建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合作办学、专业培训、岗位实训等多种方式,加快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组织“走出去”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引导企业建立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制定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和企业自身特点的人才薪酬制度,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加盟。三是建立海外留学生信息库,让企业可以从中招募到合适的人才。

(三)作为“走出去”战略的管理者,政府更要完善事前事后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督。

1.完善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依法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便于政府对对外投资宏观情况进行监管;二是加强外汇监管,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做到既方便企业用汇,又有利于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三是要建立常态管理机制,对于项目的政治风险、经济和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2.强化境外安全风险防控。一是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的指导和监管,配合国家做好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及人员转移、资产保全等工作。二是按照中国企业海外安全风险防范指南、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的要求,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境外安全生产制度,构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三是指导企业用好境外投资保险、境外劳务保险等避险工具。加强境外安全巡查。

二、“新丝路”走好,“适应路”是基础

“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多达几十个,每个国家经济、政治、法律、文化都不尽相同,十分复杂。民营企业必须加深对“新丝路”的学习,不断熟悉、适应“路况”,调整步伐,这样才能在“新丝路”上走得快。

(一)企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与规则以及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政策、宗教文化。企业要走出去,不了解和把握不好国际惯例与规则是不行的,盲目地走出去,结果必然是失败。特别要注意:项目所有投资、建设、运营、纳税及退出机制都必须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属于东道国负面清单的产业不能投资;投资壁垒的问题;有无专门对外来企业设置的税收政策等;警惕地缘政治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企业要有长远规划。“走出去”战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个重大的转折,不能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投机观点,要制定长远规划。三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有条件的应该考虑在项目所在国成立本土企业。

(三)企业要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一方面,“走出去”企业要做好产品创新的准备。创新产品,实现转型升级是关键。另一方面,“走出去”民营企业要做好制度改革的准备,把家族制、家庭制带来的股权不清晰以及其他经营管理问题解决好,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才能实现较好转型。

三、“新丝路”走远,“都上路”是关键

总体规模偏小、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短板,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施全球化难免势单力薄,独木难支。“独行快,众行远”,民营企业要抱团走出去,形成合力,才能在“新丝路”上走得更远。

(一)抱团借船出海。打破行业和体制界限结成企业联盟,包括民企与民企联合、民企与国企联合,组成产业链集群、优势互补集群,以建立境外工业园区等方式带动更多企业,特别是同行业企业走出去。同行业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抱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以业务为纽带抱团,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二)抱团造船出海。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抱团。具体来说,应把对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地区性投资基金与金融开发业务、对外援助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有机整合起来,打好对外投资的“组合拳”。例如产品抱团,在同一市场上推出组合型的产品搭档,推进产品之间的功能组合或品牌组合,提高品牌集中度;或者分销抱团,包括渠道建设合作、实体流通合作、顾客服务合作几部分,企业借助此种抱团方式对于强化渠道管理,降低配送和流通成本都大有好处。

(三)抱团买船出海。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设立并购基金以及发行企业并购私募债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做大做强。

“一带一路”战略为泉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机会,相信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泉州一定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泉州台商投资区财政局 执笔:谢一兰)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古老的泉州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唯有进一步分析和认清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方能更好地找准泉州发展和腾飞的方向。

一、泉州的千年“海丝”基因传承

在绵延千年的海外交流史上,曾广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和商人们所熟知的泉州港,其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泉州海岸线曲折绵延,适宜以风为动力的帆船,海湾较多、水域宽广、海床的花岗岩结构及航道的深度,比较适宜停驻大型船泊。这一得天独厚的宜海条件,被泉州先民充分利用起来。据史料考证,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梁安郡的泉州,就已经成为西行出海对外交通的港口。

在唐代,海上贸易逐渐频繁,闽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快速增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这也为本地区海外贸易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唐末开始,泉州港迎来发展的关键机遇。五代十国时期,长期管理泉州的留从效、王延彬等人非常重视海外经济贸易,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到了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相当可观,《宋史》记载“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熙宁五年(1072年)宋神宗颁布诏书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泉州地区海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市舶司,标志着泉州进入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的行列。元朝,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泉州地区有大量外国商贾进出。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外学者的共同考证,确立古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确定泉州港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过伟大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对泉州进行了全面考察,举行了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全面提升了泉州在世界的知名度。

二、泉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区位优势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给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更加紧密的经贸往来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沿线的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开辟了更加畅通的渠道。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与“海丝”深厚的渊源。如今对泉州来说,又赢得一次极为重要的发展机遇,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融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中。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泉州具备诸多优势:

一是具有良好的贸易基础优势。近年来,泉州市的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近300亿元,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贸易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进行的,泉州与东盟、中东国家的投资交往也非常紧密。二是泉州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泉州一直以来都是著名的出海港口,大量华侨华人从泉州出发,走向世界,泉州因此成为“侨乡”。祖籍泉州分布在海内外的人口达到2700万人,这是泉州发展重要的人脉资源。三是拥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泉州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沉淀,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历史文化深厚,也为泉州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具有港口优势。泉州的港口基础好、潜力大,拥有与其他地区港口航运合作的多个项目。五是具有良好的产业优势,民营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活跃,被誉为“民办特区”。这些优势是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最强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泉州就能在“海上丝路先行区”建设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三、抢抓战略机遇重塑千年古港新辉煌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作为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聚集地、交汇点,泉州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等优势,着力平台建设和机制探索,加快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积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掀起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机制化”的高潮。

泉州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一是进一步发展地区文化产业。泉州市在产业发展中需要注重文化引领,并树立优秀的文化品牌,科学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二是进一步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发展之路,对历史街巷采取保护性开发,并分步实施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工程,进一步促进本地区文化、经济、贸易深度融合与发展,从而培养新型文化发展形态。三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突出项目带动,大力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各类大型专业市场规划建设和转型升级、旅游景区打造、国际数据中心、泉州软件园等项目建设。四是进一步挖掘海洋经济潜力。优化配置海洋资源要素,大量推进领港工业、海港基地、港口物流及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并扶持现代海上运输产业。壮大远洋捕捞,发展现代渔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并扩大产品出口,办好“品牌泉州境外行”和泉州商品博览会等活动,以此构建具有优势的开放型经济。五是与港、澳、台加强合作,同时加强对外招商引资,通过多种渠道引进知名国企、港资台资侨资及世界500强企业来泉投资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强重要产业链环节建设。七是加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重点针对城乡基础交通、生活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一个畅通的立体式交通网络系统,从而为地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泉州面临“海丝”和“自贸区”战略双重机遇,泉州市应当依托千年海丝之路的人文商贸传承,真正融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等产业腾飞,积极打造新丝绸之路的海上门户,重新谱写“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壮美诗篇。

(范佳平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金 点 子

建立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建议泉州建设东南亚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涵养侨力资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奉献史馆”建设,提升该馆对外交流功能;充分发挥世青会、留联会、侨青会等平台作用,加强与海外泉籍侨领、社团的沟通联系,积极做好吸引二代、三代华侨回归创业的服务工作。 (海思)

依托微电影进行泉州海丝品牌传播

依托微电影进行泉州的海丝品牌传播,具有优势,具有显著效应。可依托微电影品牌传播模式上3个要素,即传播内容呈现(故事讲述),传播对象范围(全民参与),传播媒介手段(新媒体应用),推出微电影推动海丝品牌传播的举措:以文化价值输出为导向,文化部门联合媒体机构拍摄城市文化微电影;以本土知名影视公司为龙头,带动行业群体性力量,拍摄项目式微电影;以本土知名企业为推手,助推海丝文化国际传播;以大学生为生力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 (陈李鹏)

加强泉州高校与海丝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

通过泉州各高校和海丝沿线国家以及东盟各国高校互派留学生的制度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了解和文化认同,并适时开展泉州与各国青年开展文化周活动。在高校间开设科研课题如泉州文化与东盟文化研究课题等,相互借鉴研究经验,组成以高校专家为主、优秀企业家代表参与的研究队伍,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沿岸国家地区与泉州共赢的理论研究。 (蔡柏峰)

逐步普及城市免费WIFI

在国外很多城市,只需预先在网上登记,便可在入境时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几乎可覆盖全城的免费WIFI。建议泉州也着手推行覆盖城市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改善城市公共服务,可使用证件信息登记,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互联网+”时代下,便捷WIFI的也能通过互联网让游客更好感受到泉州的古都韵味和新城气息。 (石电)

建设海丝安溪茶史馆

在安溪建设永久性“海丝安溪茶史馆”。安溪茶历来是海丝的重要符号,要充分展现安溪茶在海丝历史、发展、未来中的作用。建议以泉州闽台缘博物馆为建设蓝本,收集史料,以海丝路线为轴,建设有故事、有互动、有体验的现代茶史馆。此外,也可引导企业特别是茶企走出去,到东盟及东南亚各国开设“安溪茶馆”,也吸引侨资企业回国投资,鼓励他们向农业、旅游产业等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投资。(安宣)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